今天有两个想法,第一个叫持续和连续不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时间是具有复利效应的,量变达到质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很久很久的行动。那么在践行过程中,有必要每天都做一件事吗?
我认为,能做到最好,但是没做到也不要有心理负担。
我们的目的是将一件事做很长的时间,而不是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做。我们要持续行动,而不见得是“连续行动“。
偶尔中断很正常,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总会有紧急情况,总会有优先级更高的突发事件,总会有心情低落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虽然知道自己到了每日写作的时间,但就是出于种种原因写不了,那就不写吧。
我曾经在简书试着“日更”,连续日更十几天后简书突然提醒我,我昨天没有日更。我很纳闷,记得是发了的。打开软件一看,原来简书之前提示“操作过于频繁”,并没有将那篇文章发出去。于是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断更了。一开始我是懊恼的,想着之后一定要仔细检查有没有发出去。可后来,又遇到了这个问题,点了十几次发送,就是发不出去……那一刻,我决定,不能再被日更所绑架了。
我的目的是长期持续写作,不是日更。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也讲过,日更不重要,“日思”才重要。
日更,更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生产,是完成任务,是凑字数,是浅层的思考。如果每天都要写文章让你痛苦,那么你很可能没法长期持续写下去。人就是这样的,若是一件事做起来痛苦,终有一天会放弃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长期做一件事,就不要让自己陷入痛苦中。写作本是一件有趣的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有助成长的事。若是它让你痛苦,那就停下来,调整频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持续写下去,而不是日更。
今天的另一个想法是日更的一个弊端,叫“浅薄”。
若是你每天没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思考,那日更的文章注定浅薄。一个小时读书,一个小时写文章,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吗?哪怕三个小时读书,一个小时写文章?难。每天本来输入的信息就不多,还被逼着去输出,注定浅薄。“输出倒逼输入“是对的,但是实在是没时间输入,可还是要输出呢?那输出的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我今天意识到一个词的正确性——“厚积薄发”。事实上,在四种组合里,只有厚积薄发是最自然合理的。其它的三种组合是——薄积薄发(价值低)、薄积厚发(不可能)、厚积厚发(难度大)……
最后一个也可以叫做“憋大招”,可能是万字长文,是研究报告,是博士论文……但是大招很久很久才能憋出一个来,会降低行动的频率,不利于长期持续。事实上,这些大招也是由一个个小招积累起来的,就像一本书是由一个个章节构成的,一个章节是由几篇文章构成的……厚积薄发,能提高写作频率,让我们看见行动的里程碑。
总结一下:
- 持续和连续不是一回事,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持续做一件事
- 想要长期持续,就不能让自己长期痛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 日更,容易陷入浅薄
- 写作只有一种——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