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读书笔记(4)
近代社会或者现代社会的进步在哪里?
最显而易见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准,这有赖于科学的进步。
人的生命境界又怎么样呢?社会道德水平又怎么样了呢?
基本上看不见进步,还总感觉倒退。
何以如此?
牟先生分析说:现代崇尚法律契约,漠视人情,思想就成了绝对的标准,甚至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中国的发展也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在西方那本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标准一直在外,但中国的道德思想是内在的,内在于人心。当人心不重要,而外在的法律契约成为绝对标准的时候,人就被异化为物了,人不再具有主体性,也就是丧失了人该有的尊严与高贵,与物无异,“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不是说平等不对,而是说这种绝对性泯灭了人性的差异,表面上整齐划一,同时也具备了“枯燥爆裂”的特点。人生活在这样的境遇里,不免孤独无情,毫无润泽。
当然,当人的内在生命力不够强大而变得私欲主导时,就是需要刚性严密的法律加以规范。但,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时候,人性丧失成为必然,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影子化(思想成为主体),一方面人的私欲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龇牙咧嘴,更有铤而走险践踏法律者横冲直撞。社会越“文明化”“科学化”,人性越边缘化,人性越被遮蔽。
现代社会追求平等,人人平等,而我国古代,人有等级有差别。这似乎是民主人士主要抨击的内容。问题是那些不平等真的让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钱穆先生考察了秦汉时的“奴隶”,竟然相当于现在的部门经理,有的还是CEO!只是貌似他们是贵族或者大工商主的家奴,更为重要的,他们还都是自愿的,做这些事比原来的生活好得多。
说我国古代人有等级,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等级背后的职责,此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人看到这句话就生气,说这不是封建等级吗,这不是瞧不起人吗!不要着急,不要误解这话,孔子这话的背后是强调各阶层的人要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这样社会的秩序就能贞定,这是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的话,齐景公大为赞同:“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试问现在,人没有等级吗?虽然在法理上人人平等,但权力、金钱、地位等可能在侵蚀着这种平等,客观上,人的差距大如天。
所谓的时代在进步,只不过是科学在发展,但人性是否在进步,社会政治是否在发展,都很难讲。生活的富足,填补不了人性的干瘪,要不然,哪这么多心灵空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