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很喜欢读故事的人,这部影片在我眼中看来,是一个讲的极好的故事。明明是很普通的考试作弊,却能讲述的高潮迭起,是一个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好故事。
一个好故事,读完之后,总能带给我们一些感悟。
家庭、学校和分数。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关于作弊的故事。
我们暂时放下道德批判,来思考一下,这整件事情是怎么发生,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剧中的两个天才小琳和班克,同样是单亲家庭,家境都不好。
不同的是,小琳的父亲是老师,而班克的母亲是一家破旧洗衣店的老板。
教育层次的不同,决定了两个天才主角性格的不同,小琳勇敢、果决,班克胆小、懦弱。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一个社会,是外部环境。
小琳从原来的普通学校,转学到了贵族学校,突然看到了差距,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当好友格蕾丝第一次跟她提议,付钱让小琳帮自己通过考试的时候,小琳肯定是震惊的。
她内心除了知道作弊不好之外,一定还在想:“纳尼?居然还可以有这种操作?原来我的头脑还能赚钱?”
自己需要钱,而别人需要成绩。她认为这是公平交易,一种等价交换,这么做,应该是对的。
所以,当她想出办法去具体实施作弊方案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去实施了。
泰国和中国一样,同样是应试教育。
在学生时代,学校教育给我们的、灌输给我们的最大的罪恶,就是考试作弊了。
既是最大的罪恶,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去作弊?
说实话,小的时候我也作弊过。
害怕权威、害怕比较,害怕老师的责备,同学的鄙视。
如果一个好的分数,可以让你远离这些害怕,在家长、同学的面前理直气壮,你会不要吗?
不会。
所以,考试的时候,当一个绝佳的作弊机会摆在你面前,想不动心都难。
还有作弊成功之后的感觉,就像偷吃了禁果一样,有一种莫名的快感,你会觉得自己很行、很牛逼,在这么严格的监控下做了一件伟大的事。
在学生的眼中,这是一件伟大的事呢。
也难怪剧中的小琳选择帮好友格蕾丝作弊。
我有头脑,有成绩,权威喜欢我,同学看好我,除了钱,我什么都有。
我为什么不能用我有的东西,跟别人交换我没有的东西呢?
社会资源就是这样,谁更需要,拿等价的东西来交换就可以了。
就像学校一样,交了学费和赞助费,得到像我一样的天才学生,为学校争夺荣誉。
我为什么不行?
家庭、学校和自我
班克在剧中一直是懦弱、胆小的形象,但是到了结局,却黑化了。
跟我一起看电影的同伴很惊讶,然而我在惊讶的同时,又觉得十分正常。
我特别羡慕小琳,觉得她是一个拥有自我的人。
刚转学的时候,老师问她:你想到我们学校来读书吗?
小琳说不想。
老师惊讶了一下,问她为什么。
小琳就用自己天才的头脑,计算了转学前和转学后相差的花费和开销,并告诉老师。
老师和她父亲都呆住了。
我们也呆住了。
我的感觉是:她好牛逼!好厉害!好勇敢!
勇敢地告诉别人,她心里所想。
她在劝说班克加入他们伟大的计划的时候。
小琳也毫不犹豫地告诉班克,她的渴望和想法,她展现的是完全的自己。
而班克,却被规则束缚,没有释放自我。
他唯唯诺诺、束手束脚,拒绝了小琳,说这是不对的。
他所想的,完全是外面的世界灌输给他的想法,而对于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他没有。
小琳是一个不会被规则框住的人。
在她的眼中,钢琴,除了可以用来弹奏之外,指法还可以用作代表ABCD;
全球同一时间考试,谁说的?全世界不同时区,根本就不是同一时间。
一定要两个人才能完成考试答案的传输?不,她一个人也可以,只是方法不对,换一个就行了。
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打破,所有的束缚都可以挣脱。
这就是小琳,一个拥有自我的人。
甚至是最后,在被班克威胁之后,她没有气愤也没有崩溃。
而是极力地保存了自我。
是的,我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
那么,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你说什么我都不管。
而班克,作为一个极力隐藏自我的人。
到最后一刻,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才完全地爆发了出来。
他想要的奖学金,没有拿到;
他想要通过的考试,没有去考;
他想要的出国机会,没有拿到;
甚至到了最后,他被终身禁考,再也没有出国的机会了。
除了钱,他觉得他什么都没有了。
他渴望金钱,但是之前一直都被压抑了,他不敢表达,不敢外露。
直到他认为,一切都失控了。
他的爆发,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结尾,班克对小琳说:“你现在就能挣几百万,为什么要到大学毕业之后,坐在办公室,挣每个月的几万块呢?!”
我觉得班克说的好有道理哦。
但是小琳沉默了,她没有回答。
她转身,离开。
对于层次不同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就让法律来证明一切吧。
小琳的自我,可谓真的是保存到了极致。
我觉得中文特别绝妙,将影片的名字翻译成“天才枪手”。
到底,谁才是拿枪的人,谁才是需要被枪决的目标呢?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