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的收紧,从清明节到端午节我们经历了一个多月漫长假期,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经历了在时时变化的疫情发展态势中情绪的焦急与期盼,家长们盼望着神兽出笼,老师们盼望着与孩子们的相聚。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
来看看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庆祝活动。
小山药班
爬山采艾分香囊
辛丑班
节日氛围在做中去感受
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苏宁老师带着孩子们制作一个端午小装饰品,按照陕西凤翔传统泥塑方式制作的一个小工艺品,仿照龙舟上面的龙头,把那个龙头的三维的东西变成类似二维的浮雕。
端午庆典中赛龙舟是传统的节目,龙舟上面的那个龙头在上到这个龙舟之前,要在像类似龙王庙救屈原庙里面做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结束之后,再把这个龙头上到这个龙舟上,然后进行赛龙舟活动。
庚子班
采菖蒲的小故事
端午节前带着孩子们去树林给一个孩子过生日,正巧在树林里发现很多菖蒲,孩子们采摘了很多菖蒲。
正在这时一个护林员赶过来,恶狠狠地命令大家把菖蒲放下,说这是他们种植的,护理员的态度把孩子们吓坏了,扔下菖蒲就赶紧走了,勤华老师告诉孩子们别担心,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是种植的,所以采下来了,我们可以跟他们道个歉,然后就把孩子们带走了。
孙莉老师等孩子们都走了以后,鼓足勇气去找到那位护林员,告诉他我们是让孩子真正学会去辨认植物,希望孩子们能认识什么是菖蒲,知道菖蒲怎么长的……而不是看图片学习。
最后那护林员竟然很感动地说把采下来的菖蒲全送给孩子们,并帮她把菖蒲放车上。
当把菖蒲又一次拿到了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都感到很惊讶。
老师面对问题态度是孩子们可以学习和模仿。
编五彩绳、做香囊,包粽子,孩子们竟然都做到了,孙莉老师告诉孩子们:“往年的端午节都要带着十几位家长一起完成的工作,没想到你们全部都独立完成,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己亥班
正值建筑板块的孩子们干活热情高涨,包粽子编鸭蛋笼样样都行。
戊戌班
在小棚子孩子们一边包粽子一边热烈地讨论,
“这包粽子是为了屈原,他还能吃到粽子吗”
“能吃就行”
“我们包个死结,屈原打不开呀,他也没剪刀”
“他用牙齿咬吧”
……
孩子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去感受节日。
丁酉班
丙申班
南方粽
北方粽
咸味粽
甜味粽
我们要把节日的味道吃到肚子里去。
变化的是疫情的动态,不变的是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心,以孩子为中心的主题,在端午节中我们彼此连接,共同祝福。
即使没有在一起,教育也在发生,教育不是关乎于你把多少知识教给了他们,教育是关乎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处理自己与环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疫情常态化的时代,我们如何与疫情相拥而舞,不对抗也不躺平,积极地配合国家社会的要求,同时又让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实现不在一起却又在一起的教育。
疫情要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觉知,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成人可以带给孩子们什么?是面对变化的生活我们不变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应对和拥抱疫情下的不适感,是安住于当下地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全然接受这一份天赐的礼物。
最后再道一声:“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