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的作者是吴军,该书主要讲述了IT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美国硅谷明星公司的兴衰沉浮。从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Apple)公司 、英特尔(Intel) 公司、微软(Microsoft) 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惠普(HP)、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和谷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以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这些公司里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本文不打算介绍弄潮儿如何在时代的浪涛中施展才华、展示个人魅力,而想讲一讲风投相关的事。
风投,是风险投资公司的简称,英文是venture capital,缩写为VC。它的存在类似于古代的伯乐,用于发现潜在的“千里马”,即高价值回报的初创公司,从而通过较小的付出,获得上百倍的高回报,著名的投资公司有很多,比如红杉资本、KPCB、软银。然而,并不是每一次风投投资公司都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恰恰相反,只有较少的存在巨额回报,大部分的回报较少,甚至还存在亏损的情况。这个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才学,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是个概率学上的问题。对于初创公司来说,风投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解决资金问题,但同样也会带来瞎指挥。
一个小公司在初创时,可能很依赖于技术。可当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我们发现,技术不再是唯一的卖点。相比于技术创新,商业运作更为重要。彼得帝尔在《从0到1》这本书中,强调从0到1突破的重要性,而轻视从1到n,认为是简单的复制。事实上,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机构,不限于公司,当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都会出现大企业病,即机构官僚化、办事流程复杂化、效率低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一旦企业发展壮大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在指数增加,人员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疏远,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少,但是事情还的有人做,有人做事,就会产生评价体系。有评价体系,无可避免导致流程复杂,伴随而生的就是各种指标,核心与非核心的区分。核心部分掌握更多的资源、更大的权力,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官僚,从而衍生出各种复杂人际关系问题。而如何管理好人,始终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它远比技术创新要复杂。因为技术是固定的,会按照套路出牌,是静态的,而人是灵活、善变的,不会拘泥于常理,是动态的,所以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带来了风险,并且这种风险不像技术问题那么容易预防和控制。所以管理人的问题,始终是最大的困难,像BAT、华为这种在国内以技术著称的公司也不能幸免,因此马基雅维里理论、厚黑学这种流传百世而不衰。
对于公司也一样,当公司逐渐商业化,规模化以后,对内需要员工认真做事,对外需要用户大肆掏钱,人是公司面对的核心,附载在产品上的技术只是一个吸引用户掏钱的卖点,只要你有足够说服用户掏钱的理由,其实产品本身不是那么重要,甚至没有产品也是可以的,更遑论技术。比如传销,只需要给下线的人画一个虚无缥缈的饼,下线的人就会心甘情愿的掏钱。虽然做不了“百年老店”,不可持续,但就商业的本质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头部的人也能实现暴富的梦想。当然由于这种不会创造实际的社会价值,会扰乱已有的社会秩序,并且不可持续,所以一直是被抵制和管制状态。但是当掌握决策权力的人一旦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尤其是大资本风险投资公司涉入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明显。资本是逐利的,不在乎长久,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情况,比如书中提到的AT&T公司,太阳公司。这种由于内斗而错失良机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阿里巴巴才会强烈要求双股权架构,给分红不给权利,避免悲剧在自身发生。
技术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很重要,但大部分情况下人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发明创造商品的是人,生产商品的也是人,销售商品的也是人,掏钱购买商品的也是人,消费商品使用价值的也是人。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人的需求,忽视了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忽视了工具只是用来解决人的实际需求这一本质问题将是非常可笑的。
杀鸡焉用牛刀,会用合适的工具解决合适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多高精尖的问题在等待我们解决,也不需要那么多高精尖的创造型人才去改变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充其量不过是在维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努力活着,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自古至今都只有那么一小撮人,接受自己的平凡,设法编织一个好听的故事,尽自己的努力去迎合这个世界。不管怎么说,会讲故事的人,基本不会混得太差,而只会埋头做技术的人则未必,不然华为做技术的为啥过了34岁要担心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