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生学业落后,是因为不会学习。也就是说深入的学习,是以具备一定的基础学习能力为前提的,而在一切基础的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
因为就学校学习而言,人类知识主要是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传递的。要从文字中提取这些知识并内化为经验,必然首先要有一定的阅读力,而基础阅读力,就意味着阅读自动化。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注意力是集中于知识本身的,而不是被语言文字所羁绊。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自动化阅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底线水平。它的标志,是学生能够完成一般读物的顺利阅读。这里的阅读,是指他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忘记”文字,占据注意力的,是故事,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
换句话说,处于学生注意力核心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所传递的形象已经各种关系。学生的大脑,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翻译”。有些孩子不能很好的解答应用题,就跟阅读自动化没有完成有关。这些孩子无法“得意忘言”,无法不受文字阻碍地将文字所要表达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保存在大脑中以方便进一步的思考加工(运算)。
除非是有意的朗读,否则人在阅读时有意无意地“出声的读”是阅读能力低下的标志。因为“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是一种结构化的阅读,你的意识反应上来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单字逐一呈现。你能用视觉和意识感知的单元包含的信息学丰富,你的自动化阅读能力越高。
没有形成自动化阅读能力的标志:
1.指读。在一年级过幼儿期,指读的方法具有聚焦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字音与字形之间的联系,而随着阅读的熟练,指读则要渐渐减少。
2.吼读。这是缺乏理解的出声读,往往是读字。许多课堂上的齐声朗读,本质上就是吼读。许多学生读经,也是吼读的方式。
3.唇读。其实也是一种“出声的读”其思维过程,仍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缺乏自动化阅读的能力,思考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那么,就会影响智力发展。
许多高年级孩子学业困难,源于自动化阅读能力未能完成。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补课,或者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是要花相当的时间来提升自动化阅读水平,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们首先要花时间“磨刀”,而不是继续拿着钝刀筋疲力尽地“砍柴”。
自动化阅读的形成阶段,大致是小学三四年级。在这个阶段,无论是识字量,还是把握结构的能力或者说思维水平,都为自动化阅读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阅读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下文的预先猜测”。所谓阅读自动化,事实上就是当耳朵听到这个声音或眼镜看到这些字词时,已经在大脑中生成后面的声音和词语……所谓阅读的自动化水平,其实就是对下文正确猜测的能力——下文总是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在文字和声音出现之前,已经在脑海中酝酿……
当语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意义总是处于提前浮现并不断印证或修正的时候,这就实现了自动化。
为什么多读书促成阅读自动化?就是无论是故事的大结构,人物的形象、性格及言行,以及行文逻辑,都在不断地学习中内化为图式,而这些图式将能够使得我们面对新的读物时,总有丰富的、敏锐的武器。
我们在读童书时是完全自动化的,但读哲学书时,就自动不起来,因为我们的脑海中没有这些方面的图式。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词语,没法顺利地让后面的词语浮现出来。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虽然每一个字我都认识,可就是不明白整段文字的含义。
(图式,是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图式,指的是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简单的说,图式可看做是概念或类别。可以这样理解:既是名词,如:苹果,人,蓝色等;又是动词,如:容纳、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