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方向就不怕路远
第二篇、鼓励自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文明,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能代代相袭也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本民族中那种流传千载的优秀品性及高度智慧的思想文化结晶,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朴实,善良、好客;爱国爱家,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这些精神财富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前的思想保证。
时下,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丰盛物质生活的同时,可有许多人不懂得珍惜,更不爱我们的家园,不是靠勤奋务实的工作去争取,而一味地去巧取豪夺。为了名利可杀妻灭子,假公肥私,为了名利可违法乱纪,祸国秧民------于是乎怨声载道,烦恨聚增,痛苦无限,以至沾污了我们原本清静的心灵。为什么呢?原因是缘于我们的各种欲望,内心充满着各种执着与颠倒妄想,也基于这种“我执”,才使我们在考量问题时的思想方式发生了偏斜,而这些“心知模式”与“思维方法”也正是我们成就大事的根本大碍。
一、思想方式的累积性
人从一出生便开始从外界累积知识,从那一声啼哭开始便有了欲望产生,饿了要哭,渴了也要哭,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欲望需求,于是当婴儿哭叫时,母亲便将乳头放在孩子的嘴里,孩子便不哭不闹了,于是孩子慢慢懂得,当渴了饿了或不舒服时,就用不同的方式动作或哭来表示需求,这时就会有人过来满足他,尔后父母教孩子识字,辨别颜色、算术、唱歌------直到会真切地叫“爸爸,妈妈”时,那父母自然会高兴的不得了,于是再教孩子直立行走,用筷子吃饭;长大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致走进大学,他的生活知识与能力,是虽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得到外界知识累积下成长的,于是孩子长大了,接着走向社会创业,娶妻生子,尝尽人间酸甜苦涩,最终走向死亡——,所以,孩子的知识能力是从小一点点累加而来的,在小时候所认识的事物及文字都将成为他记忆中的符号,遇有不同的场景时便可从记忆中找出相似的符号来辩别出眼前的事物,如饭是白米做的,从小时候起因他吃的白糊糊东西能不饿,所以长大后就知道饭是白米做的,因此米饭便是记忆中的饭了。又如1+1=2,记忆中老师教的就是这样,至于为什么不知道,又比如水是流动的液体,化学方程式是H2O,至于水有多少分子原子构成均不知道。所以,累积的是记忆的符号,不是原本的东西,也是有局限性的。
须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基于这种累积的经验,这难免载上这“经验”的眼镜去看世界,难免缺少一些变动性,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累积的知识越多,“经验”越多,束缚的手脚越紧,假如记忆再有偏差,那“经验”自然就不灵验了,当然累积得多总比少好,俗话说“走的路比看的桥”还多,有时亦不无道理。
二、思想方式的有限性
一个人的心在一个时间上只能思考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不能同时思考多个问题,更不能思考无限的事物,这是先天的有限性,如人的眼只能看到一少部分“可见光地带”,要想看到更多更远及更细致的事物,就必须借助红内线,红外线,X光,望远镜,显微镜才可以达到。波长太长太短的声音人类亦不能听到,就连大象发出的低波波人类亦不能听到,狗鼻子比人类的鼻子要灵敏100倍,而人眼在晚上不如猫头鹰看东西清楚,而蝙蝠是靠声波来测距离的,这些都是人所不能达到的本领,如果说人有第六感觉的话,那也是有预测性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也是有限性的,所以,人类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有限性的,这也是人所共知的极浅显的道理。
三、 思想方式的矛盾性
人是感情的动物,也是理智与情感矛盾的综合体,当理智大于感情时便是一个理智的人,当感情大于理智时便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这理智与情感很难达到平衡那一点,所以二者总在矛盾的冲突中较量煎熬,如此将永远无法使理智与情感达到最圆满的人格。
爱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恨一个人恨不能将其活活吃掉或者将其杀死,整日在矛盾冲突中冷热交战,忽高忽低,忽冷忽热,追逐着痛苦着,快乐着并憎恨着------正是时下最流行‘痛苦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也实在难熬。
须知,此种生活方式烦恼颇多,但烦恼的根源是人类思想方式的先天矛盾性,当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出现在眼前时,情感要你这么做,而理智要你这么做,结果是如何?实在是煞费苦心。所以,人生的悲剧无非是热烈的情感与冷酷的理智所导演正中实下的产品。人们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涩,最终还是不能圆满的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便是一个为情绪左右的一个动物,情感理智反复消融,互有生灭,无穷无尽。
须知, 欲望的产生,饮食的需要,男女爱的需求这都是先天性的,而理智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理智不是智慧,水火不相溶,不是人的原本,只有理智与情感达到最圆满的人格时,那才是智慧。一个不受情绪左右的人,那才是最快乐的人,反之,被情绪所控制的人一定最痛苦的人,。
理智高时,情感就低,情感低时理智就高,二者互相抵消,如果一个人的心永远充满着矛盾,幸福又从何而来呢?“痛苦并快乐着”的那种自我陶醉的所谓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不是解脱之道,因刺激只有片刻,享乐无法永恒。所以,何时内心充满祥和之气,便没有了矛盾,那幸福自然也就离你不远了。
四、 思想方式的颠倒性
当一个物体放在眼前时,我们肉眼看到此物分明是静止的的,又怎么会动呢?科学告诉我们,眼前的物体分明在动,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动。比如一个桌子,摆在眼前是静止的,而组成桌子的每一部件都在动,因组成各部件的分子、原子在动,在这同时,整个放物体的地球也在不停地自转,整个地球也在围着月球不停地公转,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每时每刻不停地运动着,消亡着,生产着,只是人类的肉眼看不到,人的感觉也不能感觉这种舜息不停的变化罢了,换句话说,只是人们用颠倒了感觉去感知万事万物是不动的,其实是一种不同形状下的暂时存在而已。
所以,人类的思想方式从原本上讲便具有颠倒性,分明是在动确认为是静止的,原因是太细微的变化肉眼无法看到,但并非不动,是灵感或第六感观也不能感觉到罢了,这种原本该就具有了的颠倒性思维,难免在对待客观及主观事物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反应,以致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判断与结论,这便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颠倒性。
五、思想方式的虚弱性
虚弱性是指一个人的心被其他的事情占据了,就减少了或削弱了其原本很强的功能,那便不能清静,不能集中精力地去思考一个问题,不能集中地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减弱了它的能量,从而在做事时就会走歪,不能显现原本般苦的智慧。
如果一个人对待事物不是同体的大慈大爱,便具有了分别心,看待事物必然带上了有色眼镜,更不能看清事物的原本,心中全被一些片面的假相所占有,充满着烦恼与颠倒,今天计较这个,明天计较那个,不能集中一切力量来应付最重要的事情,那是很难做成大事的。所以,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就大事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实在是失败的主因,一个人如果遇大事分散精力,不能全神贯注地全情投入,总是习惯性地处于分散状态,那机遇到来时亦不能很快抓住,而常常是失之交臂,又焉能成就大业?
六、思想方式的执识性(执着性)
人们的思想通病是自以为是,对某事过于执着,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但如果方向错了,其执着的结果仍将以失败而告终。
一只苍蝇想飞出窗外,因透过玻璃外面是明亮的世界,于是一次,二次……千万次地撞击,但终究以粉身碎骨而告结束。
人类的这种执着性根植于“付出就有回报”“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理念,而事实说明失败不等于成功,付出了不一定就有收获,如明知某事是错误的,还一味地去追逐,那便是愚蠢,是必将人的思想身馅其中而不能自拔,终以失败而告吹,所以人类的思想的执着性在某些事情上是要不得的,要客观地加以分析才对。
以上六种思维方式障碍了人类原本的聪明才智。人从一出生便开始累积知识,以后便约定俗成的以累积的记忆来认知客观世界,即现有的知识全部是一代一代相袭相传的并留存在大脑中的记忆符号的写真,是知识不是智慧。如牛是黄颜色的,四条腿,长角,吃草肥大能耕地,杀了能吃肉,当牛展现在眼前时,人便开始从记忆库中调得与牛相关的信息,诸如头上双角,四只蹄子,能发出“闷---”叫声的是牛绝不是马------,故“牛”的形象从记忆中获得,并不是原本,所以具有先天的有限性。
事实上人的生命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人类所听到所感到的东西,比起茫茫宇宙天体,实在是太有限了,这便从根本上不能认识世界的全部,事实上,人永远也不可能认识全部,即使科学发展到绝顶的高度仍无法穷尽浩渺的宇宙万象,所以人的思维与方式注定是有限性的。
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处理问题时,反映在大脑皮层中的信号是理智与感情的矛盾冲突,理智高感情就低,感情理智就低,永远不能达到平衡这一点。诸如,生离死别之痛,爱恨情仇之苦,感情与理智,道德与法制------,人们就在这错综复杂的理智与情感交割之中痛苦的轮回,快乐或苟且地生活着。。。。。。。可须知,世间万事万物的原本是空的,是流动的变化的,是刹那不息的。哪一样东西又真正属于你呢?故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以一种暂时的拥有或静止的存在,我们却误以为全部拥有,那么从根本上就颠倒了是非,故在看待问题时便具有了颠倒性。
我们的心被忧虑烦恼所占有,内心充满着强烈的执着(我执),而表现在其它方向的智慧就虚弱了,你的思想及大部能量被无端占用,在遇到大事时不能尽全力去拼搏又怎能成就大事,为那些虚假的“相”去拼命地追逐占有,岂不闻追逐越多,痛苦越多,哪里还会有快乐存在。
六种思维方式是人们所共有的,如何摈弃、解脱、开启原本的智慧,岂非说说而已,要经过长期修炼与悟道才行,事实上哪怕开一点智慧也如同又见天日而放大光明,能解脱痛苦,就能自如应付日益加剧的竞争而带来焦燥不安的各种复杂万端的事由。也只有认识了人性的思维方式的六种病态,才能认知了世间无常,有效地避免了“我执”,内心不在冲满矛盾,这样便走出了错误的循环,向着积极更高的智慧迈进,那才是大觉悟者,也是走向心灵幸福的开端。
如何消除或避免这不利的思维方式呢?那就是圆通定慧,体用双修。每天要时时观照自己,透视自己,适时调整自己内心永远充满着慈爱与平和,把一切的无常的事看成常态,向自己内心追求,追求内在的心灵的宁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颠倒与妄想,平息思想的流动性,这平静的心经过一番平静的修炼之后就会发生许多量与质的变化。而从分别心转到同体大悲大爱大智慧上来,执着烦恼不占所有,修正观念一体到正直正见。不断修正错误的观念,即使经过创伤的洗礼也是值得的,如此,心就会平静一如,这个世界本未属于任何人,从出生前就有,死了也不带走任何东西,拥有也是暂时的,这样想你心就会安静下来。
一个禅师座在空荡的房子里,一把椅子,一把扇子。。。。。。谁比他更富有,谁比他拥有很多,他是一个大智慧者,因他要求的很少,所以他才拥有很多,所以他比谁都幸福而快乐。
心灵寄语:心中无一物,何必惹尘埃。
当你不在要求了,世界便是你的了。
每个人耳朵都喜欢听美音
眼睛都喜欢看美色
这些都是外来的侵害
每个人都有易冲动的情感
都有无法满足的欲望
这些都是心理上的邪念
不管是内敌还是外寇
只要自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事遵循不违背情理的原则
那所有心理上的敌人和外来的侵害
都会变成你修养品性的助手
毕竟空
第三篇、正知 正见
禅境是修行的最高境界,禅即是“空、放下,无所作”,禅就是理智与情感达到最圆满的人格。
人都是感情的动物,当理智大于感情时便是一个理智的人,当感情大于理智时,便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而当二者达到最完美的表现时,那便是心中充满了高超的智慧的人。
这样的人当下一念,心中不着一物,无所做,当遇到烦恼事时能将一切放下,“空”无所做地对待一切人和事,那一切的问题都能妥善解决,一切烦恼都荡然无存。
就是说不执着当下一念的是非,不去争论,不去比较,用很平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了知一切均为缘起性空,不执着一切法相皆为空性,至此已达到体用双修,无烦恼可寻,无痕迹,无自相,心与日月同在,那即是安祥,那就是幸福。如此便拥有深如大海之智,广如虚空之智,便拥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即理性与感情达到了最圆满的人格即是禅道。此等境界妙不可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心二十四小时都是那么平和,此刻没有赞叹,没有是非,是一种无争之真如境界,即用一种虚空的胸量去过活每一分每一秒,那才是真的人生,才是真的幸福。
当然,现实生活中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无人不有,犹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面对肉欲横流的花花世界的诱惑,有多少人能‘擢青莲而不妖’,有多少人又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呢?虽如此,人毕竟又是有高智慧的高级动物,通过对自己身心的修炼,人又完全能控制自己的心性达此境界,即使不能达到禅的境界,至少也要修炼到,当重大事件中来临时,能先自静,再谋定而思动。慢慢养成“临虚惊不失色,暂苟安又不喜”的境界。
在我们身边成功的人中,大凡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心态,特别是当大事来临时,能表现出有节有度,不慌不乱的气度,以及那种恬淡豁达,气定神闲的平常心态,真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自在逍遥”,这才是境界呀!毛泽东主席有句名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说得也是这种境界,这也是想成就大事的人们修炼自己超凡心性的永恒追求。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缘起性空的,就是说一切事物其本性细分为空性,而时时刻刻都在生灭变化刹那不息的。如冬去春来,花开花谢,看到路边杨柳技头,返青泛绿、发牙长叶成显生机一片,紧接着便开始枯黄、叶落、变得肃杀凄凉毫无生机。大自然如此,人亦如此,当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孩子变老了父母不在了。
所以对一个人而言,眼前的、存在的是最美丽的,当下的也是最真实的,应设法把握与留住,须知,花在盛开的时候正蕴藏着衰谢的不可避免,反过来说,冬天树上光光的却已含有茂叶浓花的生机,就是说生代表死的开始,死又是生命的轮回。
自然界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无人不晓。水在人的眼中是一种流动的液体,可如果外界情况发生改变,流动的水也会随之改变。如当外在温度降到零度时,水便凝炼成固体的冰块,可当将水加热到100度时,水便变成了水蒸汽,升到天空,遇到寒冷又变成凝结晶体的小块,于是便有雨或雪的存在,“疑是玉龙斗”是诗人形容纷纷下降白金如鳞的雪片之情形,而蒸汽也可凝固成固体的小冰块下落,那就是雹子,可伤人或物,所以,水、水蒸气、雹子、云、雾、霜都是因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循环往复地变化的,而其本源的化学成分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人的心情亦是如此,当遇到高兴的事时,心情就会愉快甚至会击掌叫好,遇到不高兴的事时,就会心烦意乱,动怒甚至发火。所以无论是人或物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通俗地说是无常,按佛法说是“缘起性空”。
正如上面所讲到的水,化学成份是H2O,冰的成份也是H2O,水蒸气也是,云、雾、雨、雪的成份也均是H2O,H2O就是本体,这些云雾雨雪在无常变化现象中,这个本体H2O没有变化,如此得出结论,水、冰、蒸气现象都有生灭,水变成蒸汽,水是死了,蒸气是生了,同理,冰化为水,冰是死了,但水又生了,而冰是缘,水是起,故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均有缘起,均有生灭。其次水是H2O,而H2O又是什么?谁也说不出来,凡是我们认为H2O的,均可以改变形相,如水、霜、雪、波浪等,正如舞台一个角色,人看到的都是他的扮相,不是真我,而现实中的他没有变化,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水,冰等现象,本性的H2O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不可摸索的,如同虚空,当然不是人去楼空,但却有分子原子存在,故所谓缘起性空,就是让你看到、听到、摸到、觉到、想到等因缘方始各种现象有所升起,明了此等奥妙才算是了知大千世界。
结论:世间万法皆为空性,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要“看破,放下、自在”,或曰“空,放下、无所作”。心二十四小时都那么平和,动静一如,远离烦扰颠倒,回归心灵的宁静,那便是禅道,便是正知,正见。从此内心充满着般若的智慧,能善意地对待一切,圆满地解决一切,那生活才会快乐无比,幸福才会无限呢!
心灵寄语:理智与情感达到最圆满的人格就是正知正见,
看破、放下、自在才是永久的和谐。
在雪花飘落的月夜
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
此刻
人的心情也会感到清朗而明澈
在和风送暖春拂大地
一片生机的春季
人的情绪也会随之怦然心动而惬意
可见
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休戚与共的
所以
天人合一
才是人与大自然的至境
内心的安详就是幸福
第4篇、 找回心灵的宁静
一、放下即是真正的生命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幸福?幸福是一种繁华落尽只见未来的境界,是一种在全部放松下的心灵自由,自然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概念,没有雷同,模仿,压制或做任何控制下的自由,但绝不是放任或放纵,有如雄鹰飞翔在蓝天上不留任何痕迹,又如湛蓝湛蓝的海水不杂一丝尘埃,也没有刀峰般的波峰波谷的游荡,只有湛蓝湛蓝色的心情,那便是安祥,内心中的一种真正的安祥,是真正的生命,那便是真的幸福了。
有一位母亲,她的独生女儿十岁在一个晚上与同伴玩耍时不幸被车撞死了,女儿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这位母亲实在接收不了,当场晕死,后来被救起,谁劝都不听,整日里大哭大叫,悲痛欲绝,一年过去了,这位母亲还是抱着女儿照片失声哭泣,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后来她到住家附近一座寺院求见法师,那日,她一进寺院,见到法师跪倒便哭,等清醒后就问师傅
“师傅啊,我该怎么办啊?我的孩子------”
“放下——”师傅说。
“放不下,我就这么一个孩子,她实在太可爱了,------”
“放下——”法师仍就说。
“师傅,你太惨忍了,怎么能这样呢?”她反驳说。
“不然你能怎样?就算你再哭上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孩子一样不能复活,你不放下,能把孩子哭回来不成?”法师反问她说。
法师接着说:“你想得到安宁就要学会认命。”
“什么是认命?”
“就是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就要勇敢地接受他,认可他,失去了不可得,得到的也是暂时的,人生苦乐随缘,心无增减,就让孩子解脱去另一个世界吧------”
我们要得到解脱就是要得到真正的幸福,这就要从本性上去悟,但本性无法用语言形容,语言和文字只能相似地表达出本性,而无法对本性真实地表达清楚,所以,唯有用智慧去体悟才能透彻。
诚如上面的例子,生命无常,人生难料,风险无时无刻不活跃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出生便意味着死亡,谁又能控制住呢?如果知道要出事,那不让孩子出去就好了,事实上没有后悔药,也没有先知无觉,即然发生了又无法挽回,就接受吧,用智慧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内在的解脱与安详才是正觉。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哪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详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财富的人,却不了解宇宙间变化万千的规律,内心纷乱,遇事惊慌失措,生活也充满着恐惧、害怕、担心、烦恼,这样的生活对他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越多,他的痛苦就越多,因为刺激只有片刻,享乐无法永恒,故幸福从何而来,从人的内心安详而来。
二、将欲望降到最低就是幸福
一个人为什么痛苦,其根源是什么?为什么烦恼?其标准又是什么?是你发自内心的表现与潜在的各种欲望作崇。
票子、车子、房子可以代表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可以证明你的地位及能力,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还少吗?为了金钱利益去挖空心思地去钻营,冒险,甚至为了利益驱动做出有损他人或社会的事情来,金钱可以让人快活也可以让人死亡,可让一个家庭和睦也可以让一个家庭妻离子散------赌博快乐吗?赌博确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快乐,喝酒也确能让人神经一时麻痹稍安,但由此而产生了,酒后失德,驾车肇事,因赌变穷,变疯,已至锒铛入狱者都大有人在;谈情说爱,寻花问柳好不浪漫与刺激,但由此造成的家庭矛盾、暴力、情杀、仇杀足以让人为一时之快而痛恨终身。
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追逐越来痛苦越多。
人要想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除正常的欲望之外,把那些藏在“皮袍下的小”的各种欲望和对别人的要求标准全部降到最低,你便不痛苦了。
人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当一个人要求别人按着自己的方式生活时,痛苦便永远也离不开他了,人亦不能用自己的磅秤去称量别人,而不是要拿来秤量自己,如果总去称别人而不称自己,便是为了别人而活着,那是多么不幸的事,从此烦恼便不离开半步,所以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想追求内心的真正宁静,一定要将欲望降到最低才行。
将欲望降到最底,不是不追求生活的高品质,不是让人放下工作的动力,人们正常的工作与追求是不可少的,否则人类还不能走出刀耕火种蛮荒年代,但最主要的用什么来衡量,其实,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衡量,德行向上比,生活向下比,只有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欲望,着眼于现实的生活,即眼前的当下的是最好的,应当抓住,抓牢,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一个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江山百姓均为已有,可还梦想称霸世界,他的后宫已有皇后、妃子、佳丽如云,可为什么还要有三宫六院,甚至还要去乡间搜寻美女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原因是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产生了,无始又无终的,然,何时而乐邪?
所以说,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全部满足,只有宰制已念,将欲望降到最低,才能找回心的平衡与宁静,才能过上一种无拘无束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那便是真的幸福。
三、去贪则清凉
贪即贪心,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的过分执着,犹其是贪恋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利益,贪恋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感情的另一面,有了这种贪心,便会不断地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拼命地去猎取去占有,那势必会伤及一些无辜的人或物,当一个人的贪欲不能满足时,便产生无限的痛苦与烦恼,那原本清凉的心又如何能够清净与安详?幸福又何从生起?
世间万事万物须知均由贪欲延伸而来,如贪财、贪色、贪吃------因贪成痴,由贪变苦,这些均起源于自己内在的一个不满的心或分别心。
一个人吃饱了饭,看见别人开名牌车,住高档房子,内心的不平开始生起,他不是朝积极的方向去努力而是心存怨恨地攀比,心想我比他差到哪了?我为什么不该拥有这些------于是拼命地去争去干,因他也要向别人那样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待有了汽车、房子心理还不能满足,看到一些大老板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身边总是左拥右呼的美女如云,于是回到家看妻子怎么也不顺眼,于是强烈的贪欲开始支持他去寻找‘真正的那一半’了,于是什么“找回真我啊,什么私秘,情妇”啊,已至寻花问柳------由是家庭风波再起,已至大打出手,对溥公堂------可到头来一切繁花落尽,万念俱空,只落得身败名裂,苟且残生而已-----
所以,这贪字是把刀,能使人成功、成名,也使人坠落、痛苦遗恨终生,善用者功成名就,其本性不变,不善用者便是苦的开始,悲的由来。
春节联吹晚会上有这样一则小品,大忽悠赵本山开了一个诊所,范伟买彩票中了400万大奖,面对如此多的金钱,从未见过这么多钱的范伟承受不了了,于是得了惊吓症,心里拔凉拔凉的,由其妻“大赤包”高秀敏带着来到“大忽悠”诊所就诊,事先并未告之中奖经过,可被赵本山一忽悠,其妻终于说出实情,原形立现,当说到再次中奖时,范伟听后趔前跄挣扎着许久……但终还是勉强站立,险些又被金钱击倒,最终将钱捐给了慈善事业才算心病去除。反过来说,如果人没有那么多贪欲,即使再多的钱也不为之所动,也就不至于因钱而睡不着觉,吃不好饭已至生了怪病,这个小品是足以让人深思自省的。
现实中的贪心是最难去除的,一点贪念都没有的人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的健康的欲望能激发人奋发努力,实现报复,那也是快乐而幸福的,但那些为一时名利追逐,整日寻求感官享乐的贪欲是万万不能有的。所以“去贪则清凉”,去除内心的贪念,就可以丢弃我执,每个人应将这种贪欲降低最低,久而久之痛苦便少了,心中也自然安静了。知足常乐就永远能把握自己,如此,内心的幸福自然就存在了。
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的变化
在富贵之家比在穷人之家显得更加鲜明
嫉恨、猜忌的心理
在骨肉至亲之间
比跟寻常的陌生人显得更加激烈
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
假如不能用冷静的态度来应付
这种心理上的变化
用理智压抑
自己不平的情绪
那就很可能
陷入
犹如日坐愁城的烦恼境地
四、傲慢招苦
傲慢就是骄傲自大,自付清高,瞧不起别人。
有这种心作崇的人,人们都会对其敬而远之,苦恼自然会找上他的门,由是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人际关系也就自然处理得不好,那工作效率也会自然下降,事业则更难成功,因此苦恼怨恨便充斥其心,何时而乐邪?
京城有位号称精通佛学的范先生,说起佛学禅道真是云里雾里好生了得。此人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听说雍和宫有个法师修行很高,于是便约了几个善吹的朋友去会那法师,想与法师在禅道上争个高低,以此在众人中提高自己的声望。
那日,一行数人刚进大师的门,尚未开口,法师便知其来意抢先道,“你不要说,先听我讲,您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辨论不好”。
这位仁兄一听怔了,心想,我在想什么他都知道,着实不可小视。
法师慢慢地开讲:“谦逊路广,傲慢招苦,本无一物,何来高下?好勇斗横,难成正果”——
啊!——这位老兄当听到‘本无一物’时,自愧难当,当场跪下,向法师顶礼,请求开示。
法师接着说:“------汝之傲慢,自大,清高是汝所有烦恼之始。”
“那如何才能得到快乐呢?” 那老兄问。
“这很简单,汝要发愿,把己当做世上最无用之人,就象地上的泥土任何人都可在它的身上便溺,吐痰,它都毫无介意,因为它知晓自己是生活在大地的最底端,是一个最无用之人,也不会有人正视他。。。。。汝便释然了”…….
如果我们的心都象小草那样,不管外界怎样变化,它都会自然的顽强成长,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才是真正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心能平和地对待一切,摈除了嗔斗心,名望心,把别人的评价当作是一种前进的激励或是赞扬时,这样心理就快乐多了,幸福得多了。
现在有的人之所以烦恼不断,不是生活条件差而是优越感太强了,都觉得自己很有学问,别人劝柬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如果每个人都按法师说的去做,哪还有争吵呢?人人都不争吵,社会不就是和谐社会吗?
所以,古语有言,满招损,谦受益,真是富有哲理,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我坏”,有如此修行的人不容易被别人伤害,谦虚的人愈走路子愈宽,也会受人尊敬,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自然心身疲惫,事业难成,如果每个人都愿做个“没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情便畅舒无比,那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五、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犯错误是平凡,宽恕是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本身除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也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别人会报以感激,我们反而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假如你看别人不顺眼,痛苦不是别人而你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须知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对方也不会恨你,也不因此而少一块肉或有所损失,相反,恨方觉得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甚至苦不堪言,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遇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快乐者,.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活得还要痛苦。
所以,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的,而是要我们自己找来的。一个想得到快乐的人,就不要对任何事都太过敏太计较,倘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的时候,就好象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捆住自己的手脚一样十分难受,稍有差池,就怕被别人取笑,这实在是自找麻烦和自寻烦恼。
“比丘常带三分呆”,说的是佛门弟子那种大智若愚的样子。看似傻愚,实则万事万物尽悉于心,只不过不再对周遭的一切要求什么罢了。
一个人如果修养不好,便没办法宽恕别人。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减少烦恼,就是当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时就远离,不要跟他接近,远离恶缘烦事便少,就是说,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宁可一走了之,也总比吵闹得好。
如果一个人总看到别人的缺点,他便生活在别人的缺点上了,没有时间检讨自己,那便是为别人而活着,那又是多么的可悲。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开始,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那你的修为自然提高,心情自然平静如初,又有什么问题不可以解决呢?
六、知足则幸福常在
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适当的阿Q精神是必要的。
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比上面还有多少更优秀的,比比下边还有多少不如你的,如此知足常乐才能幸福。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前文已述,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如果一个人不能心安,幸福又从何建立?可如何才能做到心安?
古人去:“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古圣贤教导我们,在行善时不要想“我又在做善事,又在帮助别人,以后会有什么回报呢------”这不叫真善,真正的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占有,是不求回报的无缘大悲,同体大受,是没有分别心的利他而不是利己,那才是大善举。
从一个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中,才会慢慢体悟出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过别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会知足常乐,心才能安宁。
心安自然能抗制已有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动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坠落的源头。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滥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层次,亦可视为多个修养成就的指标,不能控制欲望的人就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安祥。
嘴巴喜欢说是非的人,朋友远离没人尊重,欲望太高的人,其内心便无法清净,难以得到安祥,耳朵整天只听是非,内心永远心猿意马的人,那幸福从来也不愿意光顾他。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整治我欲。
人就是因欲望太高,才会不断地轮回痛苦,如能在每一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抗制,长养宁静安详的心态,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比,远离一切执着,知足常乐便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如是,幸福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七、错误的感觉是烦恼的发根
人不是神亦不是圣人,何况圣人也无法左右自己的情感。人对客观世界时常有错误的感觉,当一件事情来临时,明明是件好事,可自己感觉确是好的反面——坏事,一开始发根便是错误,那烦恼由此也就自然产生了。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又有多少人真的拥有幸福呢?一个人能悟道就是本性,本性性空便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拥有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的显现,有修养的人修到最深就是悟道,悟到自己原本清净的本性那便是解脱,所以,悟道的人就能永远拥有幸福和快乐。
那为什么有的人总不能拥有幸福呢?
原因是出在他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一直很乱很糟。比如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时,如果这个人内心感觉是错误的,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象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好意,幸福自然就离他很遥远了。
再比如,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感觉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地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的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环境不能正确的接受,而时常感觉的是错误的结果,如此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实在不该。
因此,我们对一切外在的感受要用欢喜心来接受,不要过份敏感而产生错误的观念,只有用一颗大慈大悲的心来容纳一切人和事,快乐才会从心中真真正正的升起。
八、修心为上
现代人成功的标志无外乎车子、房子、票子,官位,名誉,为了这些所谓高品质的生活与受人尊敬的感觉,一生去拼命地追逐创造,当然这些外在的东西有时可做为一个人成功的资本和可以宣耀的谈资,也可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但除此就没有别的吗,拥有这些就一定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吗,不全是,在追逐这些名利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向内求,不知道要同时装饰自己的内心,不知去点亮自己内心的智慧,那将永远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安祥,如此,真正的幸福又何从升起呢?
孟子曾讥笑他的门生说,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丢掉了,又怎么找得回来。
一个人只追逐外在的华美,不去修炼自己的内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象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了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其真实的原貌一样。
所以,心是恶源,也是乐源,形为罪籽,亦是爱的种子,这均是从执着、分别、无明的角度而言的,所以心是一切善恶的根源,没有修行的人,看到名、利、财、色就会不断地追求,因此,这些人在成功、失败,幸福、痛苦,惆怅,嫉妒------无数重复交识的心态下生活,终究不能快乐与幸福,因为刺激只有片刻,享乐无法永恒。人只有常常观照自己的内心,并时时修正,才能真正做到安详如初快乐无限。
要想制服邪恶
必须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
自己内心的邪念降伏了
其他的邪恶只好望而却步
要想控制突发的事端
必须先控制住自己易冲动的情绪
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了
那外来的横逆
自然也不能侵入
九、包容异己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而又是先天的不平等,如有的生在富贵之家,有的生在贫穷之家,有的生在城市,有的生在乡村,有的体质健壮,有的天生智障、残疾。。。。。。而这些差异性会导致一个人命运的截然不同。
有的人基于这种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优越自私’的偏见,面对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异已”就大加排斥。其实因这种种差别而相斥、对立都是极不公正的错误认识,要想突破这种错误的意识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思想定出属于自己的范畴,看见跟自己看法不同或地位不同的人,就是认为是对手或敌人,尤是就加以排斥与打击,这都是由我们意识所造成的发自内心的一种‘理想性’,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自己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如果一个人明了这个道理,就再也不会怨天忧人的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一个人在争执中,如一方能将冲动宰制,保持平和,那么心就有如明镜般光洁照人,哪有什么烦恼可寻呢?就如夫妻吵架一样,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敬你,而且不想改变你,你就冲我吵吧’,这样对方想吵也就吵不起来了。
哲学家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能够包容异已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异已就是与自己看法意见不同的人,要容忍他尊敬他,这样还可以去除我们内心的傲慢心,一方面可以减少与其冲突的烦恼,消除心中的一切对立观念,心里就达到了最高超的平衡,这样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大发雷廷,火冒三丈,那后悔的事儿自然就会减少。
包容别人可以涵养自己,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由此就能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这也是减少纷争成就大事的不二法门。
十、“运命”而不被“命运”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做主观上的努力,而过份地去相信命运的安排,于是常去马路边找那些江湖术士求签问卜,而恰恰是有的人的生平事迹与算命先生“算”的极为稳合,于是传曰“算的相当的准”,而越传愈神,如此便总有人去花钱算命,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算命先生才总有生意并得以生存传播。
当然,正如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很难摆脱自己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过着自己本不想过的生活,这也许是自己先前的生活工作背景所致,而随命流转,所以有些时候的确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生老病死的规律等等,这都是‘死生有命,贵富在天’的所谓论调的束缚,诸如‘此命本该如此,人不与命争’的话也就随俗传诵了。
命运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是,‘命也,不可改;运也,可以转’。没有作为的人或没有修为的人,很容易随着现有的条件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但是,一些有智慧的人则正好相反,他能够主宰及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打拼,弄他个否极泰来。就是说使用最简单的人生哲学,游刃于万变的人际关系,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有利条件,在社会生活中争取最大限度的生存自由,这就叫做“运命”。
从原本上讲,人出生后其慧根相差无几,而后天的环境与努力煅造才是最重要的。犹其是现代的文明社会,行行出状元,农民可成为企业家,纺织女可成就女部长,出身贵贱不是成就大业的标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阴阳总是平衡的,上天给人的机遇也是平等的,人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穿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才真正称得上是跨时代的现代人。
无数的事实也说明,人是可以转变命运的,毛主席也说过“人定胜天”,所以,人只有相信自己,发奋努力才能改变现状,命运就在每个人手中随你而运,切记人应不被命所运,而应积极主动地去运你的命,才不柱一生。
十一、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有的人,花在批评诽谤他人的时间远胜过于冷静思考和了解自己。
在现今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里,人们常常因自己侠隘的心态而引发若干的利害冲突,由此频添了诸多的烦恼。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一个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而设想,对别人产生了分别与对抗心所造成的,又因一个人的主观思维而漠视了客观环境的存在,于是就蒙蔽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心态极不平衡,进而造成人我之间的不和谐,不匹配,最终导致无谓的纷争与烦恼。如上级与下级,领导与同事,同一个社区同一个公司甚至是同一个工作同一个办公室,还要互相猜疑,互相倾扎,互相俗化,动辄相互告状,相互挖苦,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要争论不休,也要有所分晓,这样,既破坏了办公环境,也损坏了他人利益,岂不悲哉?如果是关系自己的利益争争也就算了,有时甚至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还要计较游说,让周遭的人倍感压力,这种行为其实是自己的一颗心被嫉妒猜疑蒙蔽了,真是愚痴之极啊!
一次孔子的学生颜渊在为孔子煮稀饭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个脏东西,于是颜渊就用汤匙将它舀起,咬咬它看是什么,不知孔子在他身后,孔子见状不高兴地说,唉!这个颜渊怎么这么不懂敬师而偷吃东西呢?
孔子将此事告诉了子路,子路脾气很坏,个性爱冲动,马上就跑去找颜渊算帐,待颜渊讲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说明。
孔子便集合众弟子对他们说,我孔丘亲眼目睹颜渊偷吃稀饭尚不真确,更何况平常在大街小巷所听到的是是非非,又怎么能可信呢?
人本来可以过着快乐的生活,但却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搞得烦恼纷扰,无法宽恕原谅他人,只想改变别人而又不反省自己,那终将会抱憾终身而随自己的无知而坠落。
十二、逆境是你的财富
一个人常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心境,由此便遮掩了自性,被不实的暂时的外境所迷惑,而反复无常,终究痛苦万分,事业无所成就。
人依赖于造业而发自于身、口、意的行为,因不是本性故称无智慧,即然无智慧可言,那自己就容易为外界的好坏所困扰。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会因一点小事便放不下,看不开,弄得自己整日焦头烂额苦不堪言,有位先生因家庭关系而产生自杀的念头,有人问为什么?他叹说,我的儿媳实在可恶,整日喝酒搓麻不理家务,对我又打又骂,还把我赶出门外,儿子软弱夸何不了她,劝儿子离婚吧又考虑孩子才10岁,只好苟且过日,每日象生活在监狱里一般,实在是没路可走。
后来有位老者对他说:“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谢她了,因为她就是你的财富,如果没有她这样百般的‘磨炼’,你又怎么会了解这世间的苦呢,不如将自杀的勇气拿来看书,别理她就得了”。
我们总是这样想,只要是对自己好的人才算是好人,真实不尽然,有时对我们好的人都往往是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令你最痛苦的人,而对我们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们事业的试金石,是一生的财富。
人往往就因为看不清世间万物的真相,才当外景来临时,受到自己原有的业力阻扰,往往不去寻求症结所在,反而想以此方法来逃避(自杀)来解决,实在不可取。如此不仅无济于事,反尔徒增苦恼,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对自己不好的人或环境是你成就大事的熔炉,那便可在逆境中打开自己的心结,由此愈挫愈勇而百炼成钢,那我们的自性自此也就得到了圆满的升华。
十三、突破感情的樊笼
晚报登载一则新闻,一男子在住所将女友的头砍断,并挖出五脏------
原来这对男女在谈恋爱时是那么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很快彼此便互不信任,男子怀疑女友与另一同乡偷情,而女友亦有疑心男友移情别恋,于是开始争吵互不相让,终酿成惨剧,这不正应验了古人所说的“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古训吗?
这位男子在杀害女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自己犯下如此的滔天大罪,将来必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有的人往往因一时冲动而遭大罪,是一颗心被恶念迷惑住了,当时不能控制自己,自己清醒后知道自己所做的罪过时,而悔之晚矣。
所以,我们的身、口、意所造的业力是一种来自累积的妄想和念头,是绝对要不得的。
念头与感情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感情虽不是坏东西,但一般人的感情大都是针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和朋友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对他人就很难流露出真情。
感情的升华就是爱,爱的升华就是慈悲,就是前文所说的利于别人的菩提心,而不是利己的出离心和菩萨心肠,这才是真爱,能感染一切的大爱,而慈悲的最高境界就是大慈大悲,即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爱,是没有名利的,没有自己的普及于一切的大爱、至爱。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感情若得到过分的发展,就容易形成欲望,而欲望则偏重于肉体与精神的占有,由于欲望的强烈便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容易感情用事,到后来就将演变得极端的自私,从而变成束缚自己的牢笼,永远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而不能自拔。
因此,现代的人,应学习如果升华自己的感情,不让它过渡澎涨和发展,从实践中去克制、忍受、精进地修炼自己的感情层次,产生永远对别人好的善念,使感情与理性达到最圆满的人格。那才能突破自己狭隘的感情樊笼,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有真爱有大爱的人。
十四、惯性与束缚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意识的惯性作用。
有的人很容易生起烦恼,碰到一点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当天跟别人说过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却隐藏着一股力量,很不甘心,于是逢人就说,且有梗加叶,到后来小事变大,终于和当事人吵闹起来,弄得双方均不好看,这就是惯性作用,也称之为惯性思维。
还有人常说自己很傻、很实在,常被他人欺负云云的谎话,这些话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说一句谎就必编造十句来掩饰,十句谎话就又编了一百句来遮掩,最后纸里包不住火而受到伤害最大的不是别人,永远是自己。
因此,不论你读过多少书,你的修养有多高,脚踏实地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只是一味地纵容自己的意识的惯性作用,已至养成了习惯,那就不好改变了,所以思维方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有位某大公司的业务员,上班时总是迟到,对其罚款,领导找他谈话均无法改变他的习惯,后来经理因为他把上班时间改成一周三次,此君还照样迟到,可此君业绩极好,领导也只有无可奈何,又如有位业务员销焦业绩每日5000,无论有无新产品,还是加薪,奖励,他的业绩永远都是5000,实在是没有办法,上级主管对此也只好望洋兴叹,这便是无可奈何的惯性与束缚。当然此种人也不可能拿到公司更高资金和取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人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某些不好的习惯,适应市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创造美好人生。
节俭朴素
本来是一种美德
然而
过分节俭就是吝啬
礼貌谦让
也是一种美德
然而
过分谦让就是虚伪
只有适度的节俭
得体的谦让
才是一个人
最好的生活风尚
看破,放下,自在
第五篇、心灵的超越
一、心灵的自由之路
在这纷扰的大千世界里,人们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所包围,如何才能清净自我,才能彻底解脱,登上安祥健康的菩提道呢?
解脱即登菩提,解脱就是彻底地解放,脱离烦扰的束缚,获得身心的清凉与自在,好比一位囚犯当他全身被加上手铐脚镣时,就没有自由可言,可当他一旦除去了这些束缚重见天日时,那心情便是和解脱一样快乐和幸福。
人生活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身受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束缚,不能得到身心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就连父母、兄弟、夫妻、同事之间也常常会因为一点意见不同而各不相让,为了一个“我”使整个人陷入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沉渊之中。面对这些心态,我们不能用抗据的心态来面对,凡事如以对立的心态来对待,那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因此就很难活的快乐,活的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病态,面对一切烦恼的事情,以高超的智慧来圆融事相,才能走上心灵的超越之路。
俗语说:人有三个烦恼丝,佛说“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不管是从俗从佛从深或从浅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障碍自性清凉自在的根本烦恼,便是人终究脱离不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四大烦恼,而要去除这四大烦恼的恶源也唯有从心下手,才能求得彻底解脱。
所谓‘我慢’,就是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的心态,是指以我为中心,由此所执之自己而形成的骄慢心和虚荣心,其实此种人的内心是脆弱的和无助的。心常常有一个高大的自我,为这个自我不允许他人毁谤批评,于是虽然给自己套上一个圣人的外壳,其内心却充满着高低不平的尊严,总希望获得他人的赞誉而感快乐。
置身在纷扰的世界,每个人都非常我慢,总希望他人给己面子,须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这是最起码的修养,我们应该悟得,如何先尊敬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生活中若遇到非常骄傲,言语暴躁直冲的人,更应当以忍耐,谦让,柔和的心来应付,如此便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纠纷,这也是化解我慢的最有利方法之一。
‘我痴’,则可理解为无明,亦即内心无光明,无智慧,一个人的心如果没有智慧就会失去控制,当遇到问题时,思考、判断、决策就会偏差,甚至会做出愚蠢的事来,类似呆子、白痴一样让人唾弃。
当一个人,藉于外界的赞美而生活,或受到外在环境而激增对物欲的需求,或痴想一步登天而一举成名时,一旦成功便会极乐、发疯;一旦失败便会失意、绝望而陷入痛苦焦虑的深渊。
现实生活中不乏为名利而汲汲营求高官厚禄者,而当有一天让他从小人物变成了大英雄时,终会因为过度自我膨胀而遭人恶弃,可怜之人往往身陷其中仍不自知,依然嚣张跋扈,唯我独尊,其实虽然拥有一身虚名却得处处处心积虑的维护他的地位,权势,甚至因此不惜出卖伤害他人以成就自己,这不是大德,不是我们提倡的出离心,更不是觉悟道,普提道,结果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
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痛苦,唯有你自己。
‘我见’,就是看法不同,任何人都会执着于五蕴(色、受、想、行、识),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种意识形态就会导致以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是对的,也由于强烈的‘我见’,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了不必要的争执,好比夫妻之间因为看法不同而发生口角,兄弟之间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对簿公堂,这便是‘我见’,人不能清除‘我见’,焉能与人为友?
‘我爱’,指深深执爱着自我,通俗地说就是所谓的自私心。
人最大的私是爱自己,凡事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人或物,都是他贪恋占有的对象,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夫妻,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不允许第三者介入的,连子女父母的情感也不能被他人占有分享,从事物的角度来探索,人往往为了权势,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得不到时便处心积滤地想去争取,得到了又怕失去,而失去后又痛苦惶恐,懊恼,想再得到,整个心便完全充满着这种贪恋和执着,整日在得到—失去—再得到—再失去——的痛苦旋涡中轮回。
所以,因贪恋所造成的烦扰其实是无量无边的,当一个人过分地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或沉醉于现有的成就时,那是非常危险和错误的。
事实上人死亡之后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那些为他人谋幸福而工作的人才虽死犹生,人们会永远把他铭记在心,而那些为逐名逐利甚至伤害无辜的人,即使身份在如何显赫,财富再如何多,人们也会把它唾弃,即使活着也如同死了一般。
所以,要想解脱就要利他,就要有大爱、大悲,却除我见,我执,我慢,我痴四种心态。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一定要利用现有条件多做善事、好事、多积功德,对任何人都抱以宽容心,对任何事都持关爱心,不断修炼自己,努力达到理智与情感都达到最圆满的人格,对无益他人幸福的事不做,表现出不执着无所作的大智大德,倘如此便远离了烦恼与颠倒,生起正知正见之心,由此便内心得到安祥与幸福,那便得到真正的身心自由,自在,便是登上了人生的菩萨大道了。
做人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
不做伤天害理之事
不过份浪费物力
不残害任何生灵
这样
就可以在天地间
树立善良的心性
就能为万物创造生生不息的命脉
为子孙后代创造永恒的幸福
二、心灵的超越
何谓心灵的超越,就是理智与情感达到最圆满的人格,心中拥有‘深如大海广如虚空’的智慧,就能坦然的面对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均能从容应对。
心如明镜台,光比日月辉,如此才真正达到了‘我心即天地,天地即我心’的境界,那便是心灵的真正超越。
禅的境界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心二十四小时都那么祥和,是没有任何压力状态的一种真如境界,当他人对你进行无端指责或是大加赞美时,均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情,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愤恨不平或欣喜万分,这是修禅的最高境界,也是世人追求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可以说是每个人修炼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唯有当感情和理性达到最平衡的那一点时才能符合禅的意境。一般人在生活中往往源自于过去所培养出来的见解与看法,或是累积一个人的生活沉淀,而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产生偏颇,导致在处理问题时充满了自己的客观意识,因而无法认清真相,才导致彼此之间争论不休,甚至互相伤害,这样永远也达不到圆满的那一刻。
禅即是我心,没有禅就无法于一切境界中自我解脱,而将自己束缚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范畴里,决不能包容他人的言行,看到别人过得洒脱自在,自己却陷入苦痛焦烛之中而不能自拔。
所以禅的体现是在现实当下,非只是枯坐而己,如果坐禅能暂时忘却烦恼,起座又依然痛苦的话,那还不如平常就训练自己放下的功夫,养成放下的习惯最好,须知,修行不在形式,人生无处不是道场,无处不是禅境。所以禅非只是坐,而是行动坐卧都能修行,都能得道的法门。
禅是感情与理性达到最平衡点的境界,即圆满不二。解脱不能离开现实的烦恼,因离开烦恼也就找不到解脱的境界,比如说,有人习惯每天吃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突然有一天餐桌摆的是粗茶淡饭,于是他便感到气愤,发火、没有味口,但是禅的境界是让我们把物欲降到最低,才比较容易体悟到真理的平凡平淡的一面,唯有当精神生活领域升华到最高点时,我们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以在禅的境界中是绝对不会因为吃的少喝的差或缺乏大餐而不高兴,在圣者的眼中这不过是一种幻化的东西而已,根本不值得生气。
佛祖在世时,有个女孩子受外道指使乔装成孕妇来毁谤世尊,他见到佛祖劈头就骂,你真没良心,我怀了你的孩子,你却不闻不问------
佛祖听了并不以为然,且笑脸相迎,面对这种情况若换成现代人那还得了,你毁我清誉那就是嘴巴照抽拳脚照砸,以怒对怒,针尖对麦芒,甚至对簿公堂,直到将对方置于死地才解心头之恨,那均不是解决之道,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倘能超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才算是洞悉人性的本,才是圆满不二的法门,换句话说眼见的,耳闻的,口说的,都不会在你的心内造成压力,才达到感情与理性真正平衡。
禅的境界就是合乎中道理性。
莎士比亚说过一名话禅意甚浓,一个谈过恋爱且失败的人也胜过没谈过恋爱的人幸福,而男女之间在面对感情问题,想脱离或超越情感所带来的种种束缚时,所显现出来的理性多半分为两种。
一种称为经验的理性,意即由教育思想的累积及挫折产生的经验的理性,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话能谈,什麽话不能谈,在现实生活中他被迫用这种方式来应付他人,虽然此人很有理性,但却意识经验累积下所培养出来的,这样的理性是无法得到究境解脱的,因为他的理智并非来自真心的悟性,他是累积的经验及教育产生的观念,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做才不会出事,才不会痛苦,才算有修养,这不过是观念化的人格不是中道。
另一种理性称为“明心见性”的中道理性,这就是说,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都不会去逢迎拍马,只要是对他人有利益的事,他一定会坦言相告,无益的事绝口不提,在这当中流露出来的语言,是非常慈祥温馨与关怀的,这便是禅的意境——中道理性。
有一对北京的留学生到美国去拿博士学位,他们夫妻生活一直很美满,可是,有一天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争执,先生把妻子杀了,对于这位博士你能说他没有理性吗,他的教育程度如此高,学识如此渊博,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类事?
这位博士的行为表现,说明了经验的理性所蕴藏的危机,当这份由外在教育产生的经验来做保护作用而失去时,所显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无知、嗔恨与贪心,因为教育只能压抑一个人达到某一种人格,并不能斧底抽薪的整个改造我们的思想,从而转变成自性的东西,此时教育很可能成为行为的反作用。
唯有透过中道的理性,才能没有压迫,没有嗔,痴,没有无明,烦恼,没有攻击伤害,才能体现圆满圆融的心境,如此那将是一个人最高的精神层次——中道意境—此刻已完全展露,那才是一个人修炼的最高境界。
当事业顺利进展时
就应早有一个抽身引退的准备
以免将来
象山羊角夹在篱笆里一般
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
当开始做某一件事情时
就要预先策划好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
不致以后
象骑在老虎身上一般
而形成危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