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乔纳森·海特 ,他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和道德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观点是道德判断主要基于情感和直觉而不是理性。而在这本书中他主要引用10个古老的观念,然后援引众多的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通过古老观念与现代研究的对比,来告诉大家人类繁荣发展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跨越幸福之路上的障碍。
观念1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还会互相冲突。作者将分裂的心理比喻为“象和骑象人”。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大象则是骑象人以外的一切,包含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骑象人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他不是国王、总裁,也不是能紧控缰绳的马夫。
心理的这种分裂刚好产生了阻碍幸福的3个障碍:
无能的意志力: 单靠意志力,骑象人是很难控制大象的。如何摆脱刺激的诱惑?一,改变环境中的刺激,避开恼人的刺激来源。二,多想想这些刺激令人反感的一面,三运用自己有限的自制力来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心理干扰:越是抑制脑中恐怖或羞耻的念头,越无法摆脱这些念头。如何摆脱心理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向念头上。
冠冕堂皇的理由: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一样,两人对某事意见相左时,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来编理由反驳对方。
观念2 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通俗心理学中又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由此作者提出了让我们不幸福的3个原因:
情感启动效应:人生确实是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但我们对人生的想法其实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而评估依据就是心中出现的愉悦感或不悦感。
负面偏好:一,大脑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二,相反的系统彼此会互相对抗,以达到某一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可以调整。
强大的遗产基因:个性受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两大的因素,但先天遗传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由于这些原因,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风格,但单靠个人意志是办不到的,我们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最有效的是:冥想、认知疗法及百解忧(药物)。
观念3 互惠
我们为何需要互惠?
超强群居性使然:以基因为导向、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牺牲自我(亲缘利他)。人类为了扩大这种“牺牲自我以利家族”的精神,帮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虚构出家族称谓。
互惠是种本能:认识的人给你好处,你会想要回报那个人。就算是陌生人送给我们不具有实质意义的好处,我们也会想回报对方。
动物的行为都是刺激和特性行为反应,而人类有行为意义和行为动机,所以会产生互惠应用的策略。
以牙还牙:知恩图报和有仇必报。
用语言造势:通过语言很快地建立其它成员彼此的关系。而且通过流言来维持社会秩序与社会教化。
互惠营销:那些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东西的人会先给我们一点儿甜头尝尝。
讨价还价:先提出极端苛刻条件,之后再让步,不仅会让你得到比较好的条件,还会让你得到一个愉快的合作伙伴。
模仿:我们喜欢模仿周围环境的人,并乐于帮助喜欢模仿我们的人。
观念4 虚伪
所谓的“虚伪”就是,伪君子说教在先,虚伪的行为则变成笑柄。而是什么让我们虚伪?
重视道德表象胜过道德真相:不管真相为何,重点就是要竭尽所能,为自己博得可靠又谨慎的名声。
先做判断,再编造说辞:人们通常会先做出赞成或反对的决定,然后再来思考可支持自己立场的理由。
无意识的自我膨胀:人际往来原本就是大家互比,我们在拿自己跟别人比时,要么就是膨胀自己的价值,要么就是贬低别人的价值。
“天真实在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感觉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每个人也都看得到,所以别人应该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如果别人有不同的想法,要么就是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事实,要么就是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及意识形态蒙蔽。
如何摆脱虚伪这种心理呢?
把人生当做一场游戏,不要看得太认真;
不“强作判断”。
观念5 幸福只能内求诸心
作者在此提出了幸福的两个原则:
进展原则: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
适应原则: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然后作者根据这两个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幸福方程式。
“幸福方程式”: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作者通过幸福方程式发现要获得幸福感,我们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从而提出了寻找幸福的两种方法:
“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指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
掌握自身优势:只要我们善用自己的优点,就能让自己更幸福,而加强人际关系的联结——帮助朋友,感谢帮助我们的人的效果尤佳。
这章最后作者对幸福的假设提出新的思考:幸福既来自内心,也来自外在。
观念6 爱与依恋
爱的强大力量:
拥抱和被拥抱的需求是天生的
爱能战胜恐惧
依恋,伴你一生:
依恋是一种特质,这项特质是经过数千次亲子互动后逐渐形成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单一事件特别重要,但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会针对自己、母亲及自己与母亲间的关系建立一套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不是只有儿童才有依恋,爱侣跟父母一样,也是人们依恋的对象。
作者还在这章通过两张图的分析告诉我们“何为真爱?”
一旦激情被点燃,就会熊熊燃烧,并在短短几天之内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亢奋期结束后很快减弱。友爱看起来很微弱,因为它永远不会像激情那样浓烈。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从6个月拉长到60年,那么这时反而是激情显得微不足道——像昙花一现一样,而友爱却能持续一生。
作者认为世上有真爱,但它不是永远不熄的激情。真爱,是两人之间坚定共许的强烈友爱,辅以一些激情,这是一种能支撑起坚实婚姻的爱情。
观念7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于逆境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又两种观念:
松散说法:主张逆境可让人成长、坚强、喜乐、自我提升,但这种说法对于人们应如何生活并无太多着墨。
激进说法:主张强调人必须经历逆境的折磨才能成长,只有历经艰辛、克服万难者,其成长与发展才会达到最高境界。
那么逆境真的会让人成长吗?人们面对危机有哪些方法?(三种方法)
积极面对(直接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重新评估(先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再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做法)
逃避(否定或逃避事件的发生,或借酗酒、毒品等的麻醉来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
逆境让人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逆境对你个人的意义,从中汲取积极的体验,你就能从中获益。
如何从逆境中获益?
先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摆脱消极思考的钳制,改用积极正面的思考方式,从而让自己更能面对未来的逆境,找出逆境的意义,从中成长。
珍惜并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如果有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倾听和支持,就能帮助我们理清并找出事件的意义。
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能帮助我们成长,因为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不仅直接让我们找到事件的意义,也同样能强化我们的社会支持。
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一旦生活出了问题,在事件发生几个月后,一定要记得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在做出结论前,回答两个问题: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能从中汲取什么好的教训?
遭遇逆境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儿童特别容易受逆境伤害,但孩子也需要规范,才能学会自制。
15~25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这段时间是年轻人(起码在西方国家)做出许多人生重大选择的阶段,因此,如果年轻人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岁出头时碰到逆境的洗礼,且最后完全克服逆境的磨难,重新站起来,那么他便能从逆境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那些一直到30岁后才碰到第一次人生考验的人(如参战,或在大萧条时期破产),不仅事后的复原能力差,也不太可能从逆境经验中获益。
如何让逆境对人产生最大益处?
逆境发生的时机一定要对(刚成年时);
对象也要对(具备足够的社会及心理资源者,才有办法面对挑战,从中获益);
程度要恰到好处(不能严重到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观念8 培养美德,能让人享有幸福人生
现代人们都不再追求美德,因为人们陷入了一个道德困境,人们常常再两种道德准则之间发生冲突。
康德的后继者(被称为“义务论者”)详细地阐述责任及义务的定义,他们认为,有道德的人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即使该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边沁的后继者(被称为“结果论者”)则明确制定出可达到最大利益的规则及政策,即便该行为有时会违背其他道德原则。
观念9 灵性的觉醒
人们的道德观念分为哪几类?(三大领域)
自主权的道德规范:人们依据自主权的道德规范来思考与行动,目的在保护个人免受伤害,追求个人最大自主权,以利个人目标的达成;
群体的道德规范:人们遵从群体的道德规范,目的则在于保护团体、家族、公司或国家的完整性,所以其重视服从、忠诚与英明领导等美德;
神性的道德规范:人们遵守神性的道德规范,则是为了保护个人不致堕落,让神性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作者对宗教信仰和神性道德规范的研究心得是什么?
如果神性道德规范以及与神圣有关的感受是人性重要的一部分,那么科学界其实应该接受信教是人性正常、健康的一面——因为信教就跟性或语言一样,有其深刻、有趣、重要的一面;
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宗教是他们最重要的快乐源泉,那么不管我们信不信上帝,或许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追求快乐,找寻人生的意义。
观念10 人生的意义
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找出事物的意义,通常指的是人的意图及信仰。当我们问“人生意义为何”时,我们并不预期能找到直接的答案(比如“42”这样的答案),而是希望得到一点儿启发,一些能让人发出惊叹的体验,突然之间,以前我们所不了解或认为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变得有道理起来(就好像正方形来到三维空间时一样)。
什么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爱与工作:最重要的条件是爱,没有哪个人是孤岛,男女老少都一样。第二个最重要的条件,则是拥有且追寻正确的目标,让自己体验到那种心流与投入的感觉,而大部分人都还是从工作中体验到这份酣畅淋漓的感受。
全心投入:个人与一个由心流体验(专注地沉醉其中)及意义(个人主观认定之意义)所组成的世界间的关系。
跨层次一致性:当我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我们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群体选择:宗教能让人产生一种与团体合而为一之感,也能让人在行为上产生一体感。
超越自我的意义感:“超越自我及个人”与“比自我更巨大之物”融为一体,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及个人的自我感消失无踪,个人进入一种极度平和、极度喜乐与清明的状态。
我们是骑象人及大象的组合体,我们心理的健康取决于两者的协调合作,互取所长。作者最后提出:幸福之道在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