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
以下是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型谬误: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而非驳斥观点。
叙述谬误:混淆故事与现实。叙述故事,将故事当作事实或真理。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倾向。
诉诸公众谬误: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稻草人谬误:塑造假想敌。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
乱扣帽子谬误:通过乱扣帽子来进行解释。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将乙主题引入,它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就应该被抛弃。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乙事件是由甲事件所引发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甲之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