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百天内拿到简书签约作者,到每日一图更新自己的摄影随感,作为摄影兴趣社群发起者的朱子先生竟是一枚94年的“小鲜肉”,哦不,是颜值担当的青年俊杰。
“读书、行路、按快门、讲故事”
他说这四件事是自己生活的高度概括。为什么没提写作呢,他说写作已占据生活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无需再多重申。
昨天,朱子先生作为嘉宾来到橙子学院的码字岛做写作分享,主题是《坚持日更,我的素材来自哪里》,一个小时的主讲加答疑,没有套话,没有大道理,讲的都是自己亲身实践后发现有用的建议。群里的朋友们听后也都表示干货满满,足见主讲人的真诚和用心。
说到素材,我个人也有感触。素材对于持续写作的人来说实在太重要。自己写公众号,之所以做不到日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素材不够。
李笑来曾把写作分为三个互相依赖的环节:输入、处理、输出。积累素材,其实就是往大脑输入信息的环节。
整个分享听下来后,我渐渐产生了一个关于写作的新认识——写作,如同旅行、约会,也是一个创造惊喜的过程。而且,这个惊喜就像彩蛋,对于所有人概率均等,长期有效,不间断的藏在写作的过程中。
惊喜一:成为会讲故事的人
为什么素材这么重要?我们不如类比下约会这件事。试想你初次和还不太熟识的ta约会,你们面对面坐着,都有些拘谨,柔和的灯光伴着优雅的蓝调音乐,你急需打开双方的话匣子。
于是你抛出第一个问题:“我来自哪里哪里,你是哪里人呢?”对方应道:“我是保山人”。你在脑子里快速地搜索这个地名,发现然并卵,于是只好回答“哦,保山是哪里啊?”……
于是,一场浪漫的约会很可能滑向一次白开水般的问答互动。
我并非约会高手,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约会,主要是聊天,通过聊天获取关于对方的有效信息,判断ta是不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要聊得精彩,聊得独特,必须要有料才行嘛。
写作也是如此,如果上来只讲空洞的大道理,没有故事,没有段子,很难把阅读的人带入一种情景。没有情景,读者就很难与作者感同身受。
朱子先生举了网上盛传的浴缸偷肾的例子。大致描述如下:
“单身女子入住酒店,醒来发现,自己浸泡在满是冰块的浴缸内”。
短短几句话,就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到背后一股凉气。这就是故事能够流传的关键。
好的素材,就是为了给读者营造这样一种既视感,最好是3D立体声环绕的既视感。进而在这种既视感下让读者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
积累素材的方法朱子先生列举了七条,这里不多赘述,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描文章末尾图片的二维码前往收听。我想说的是,一旦自己的素材积累变多,量变产生质变,就很可能较容易地在聊天、谈判、辩论、说服等各种场景中找到和自己意图、主题契合的素材。
恰当的抛出素材,你会发现,自己逐渐成为了那个会讲故事的人。
会讲故事很重要么?
商务谈判,要靠好故事拉近感情;投融资时,要靠好故事体现价值;饭局聊天时,要靠好故事创造氛围。这方面,乔布斯是高手,马云也是高手。
一个好妈妈,得随时能给孩子讲精彩故事;一个好丈夫,也得会用故事说服另一半一起经营家庭。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惊喜二:灵感不断
有了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写就是了。如果没有素材,用笔杆带动思考,也要写。
朱子先生管后一种写作方式叫创作,即“先写出第一句,然后接下去”。
你可能要问了,怎么接下去?写出来就知道怎么接下去了。第一遍写不好没关系,写完了还可以翻过来修改。看上去是随机漫步,但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写作方式。那么这和自上而下的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自上而下式写作:先定主题,再列提纲,然后按部就班的编辑,丰富血肉。
自下而上式写作:先找切入点,然后边写边组织内容,渐渐确立主题,最后形成框架。
以前自己写作总是习惯用前者,但这次的成文就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写作方式。第一句写什么,写听完分享后对主讲人的印象,然后写总的收获,接下来联系自己的写作心得,就想到可以从写作带来的若干惊喜这个角度去谈分享的收获。
进而,边写边思考,有可能创造新的概念和联系。
在之前一篇题为《什么是元成长》的文章中,我其实是想论述成长率这个概念,但是写着写着,觉得成长率这个概念并不准确,但是套用元认知中“元”的概念,把成长的加速度要素命名为“元成长”,似乎就有几分贴切了。而在提笔之前,自己其实并没有这个预期。这其实就是一次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我们给这种意外收获的新想法起了个名字,叫灵感。
灵感这东西,对于某些人来说,像水一样必须,又像鸦片一样上瘾。灵感无非下面两种形式:
发现若干概念或事物之间的新联系
发现观察思考某个事情的新角度
写作的过程中有机会遇到各种灵感,这就是第二个惊喜。
惊喜三:实现合作共赢
当写作面向公众时,文字承载着传递作者思想的重任,或是要引发读者的思考,或是唤起读者的情绪或情感,或是说服读者接受某个观点。总之,写作是一种高效的单向沟通方式。
虽然是单向,因为可以采用广播的方式发送,理论上竟也可以影响很多人。
虽然是单向,却因为读者动之以情,或觉得有用心怀感谢,将来可能以某种方式回馈作者,所以从长远来看其实也是双向沟通。
著名预言家凯文凯利曾提出过一千粉丝理论,大致意思是说一千个铁杆粉丝,就足以养活一个艺术家或匠人。
这几年,随着国内绝大多数具有支付能力的人都接入互联网,一千粉丝理论正在被很多人证实。这些人并不像国民岳父或者国民老公这样家喻户晓,但依靠着垂直领域极强的个人调性和专业度,聚拢了一批铁杆粉丝。而这些粉丝习惯于为这个匠人的专业服务和人格魅力付费,所以诞生了一个个鲜活的超级个体。
我想朱子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凭借写作和摄影双维度的结合,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进而创办社群,做线上课程。
一千粉丝也好,一百粉丝也罢,写作抛除可能的物质收益不提,还会创造更多的合作可能。
也许有人认为你写的好,就会转载,虽然不会付费,但是你可能因此结识了一个朋友。也许你因为文章写的好,而可能获得一份未曾期待的工作机会。也许你的想法帮助读者解决了一个现实问题,ta可能在未来要做某个相关事情时找靠谱的你一起共事。
在这方面,自己也有同感。公开写作半年的时候,自己的文章有幸被公司刊物的李主编看中。李老师觉得一些文章立意新颖,便向我约稿。这期间自己和李老师积极沟通,听取老前辈的建议,对约稿的文章多次修改,最后收获颇多。在这里要感谢李老师和几位帮忙审稿的朋友。
合作共赢总是最好的博弈方式,若是写作能够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回过头看,三个惊喜,正好覆盖了写作的三个环节:输入、思考、输出。
1、因持续输入成为会讲故事的人。
2、因持续思考发现源源不断的灵感。
3、因持续输出创造更多的合作共赢。
最后要说的是,这三个惊喜都要加上“长期”这个因素才起作用,心急怕是吃不了热豆腐呢。
想回听朱子先生的课程,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荔枝微课”即可。我恰好是那场活动的主持,在那里等你。
备注:#3156-魏鹏-飞鸥#橙子学院码字岛第三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