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配上那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好像仅仅通过题目就知道文章宗旨了。真当慢慢品读起来,一幅社会百态图徐徐展开,不得不佩服钱老入木三分的人物描写和幽默风趣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一句人间万事皆如此,让人不禁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在围城内外挣扎奔波。
文中的方渐鸿一路坎坷来到了心心念念的三闾大学,硬着头皮上了第一堂课,好不容易适应了教学生活,却适应不了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没成想校园的象牙塔里也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年松之流;依附官僚,谋取职位的汪处厚之流;还有一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若不是沾的赵辛楣的光,很难想象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的方渐鸿该怎么在这个小社会里安身求全。
当他决定离开这个复杂黑暗的圈子,辞去职务回归社会,突破这围城后。面临的却是更加复杂的社会,父母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爱情的危机,最致命的是几乎摧毁信心的自我怀疑。可见心之所向不如心中所想。
也不知该欣慰还是该悲哀。他竟对下一处围城还有信心和希望。
文章结尾他在一片狼藉中又开启了新的旅程,好朋友赵辛楣邀他去重庆,新的城市,远离亲人朋友和破碎的婚姻。可想来也能知道那必定是另一个围城,一个身份地位渐渐拉开的朋友,能帮他几分?还能不能像当初一样毫无间隙的谈笑风生,也许正像柔嘉所说,所谓的好朋友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在生存至上的动荡年代,在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方渐鸿不想失去知识分子的最后尊严,不想成为他曾经鄙视嘲笑的人,不敢无恶不作,不敢胡作非为,做不到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是他逃不出文化属性的必然。
工作如此爱情更是如此:正如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让人感触颇深的一段话: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得到了便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总以为最大的麦穗是下一个,最好的未来在明天,却不知眼前人是贴心人,此时此刻正是最好的日子。
当我也面临抉择,出城进城,只愿尽力而为,不违初心,只愿余生不虚度每一天,善待每一个值得亲近的人。
摘录
>> 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 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
>> 研究语言心理学的人一望而知是“语文狂”;有领袖欲的人,不论是文武官商,全流露这种病态。
>>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 亏得做官的人栽筋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来,总能四脚着地,不致太狼狈。
>> 只要没有危险,人人愿意规外行动。
>>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 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发国难财和破国难产的人同时增加,各不相犯:因为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跟不上的。
苏生书声,读书不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