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操纵我们的行为和选择,识别并以理性面对才不会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1.不同的表达在请求中的作用
有个实验很有意思。
很多人在打印机前排队,如果你想插队,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不说明任何理由,只说想要先复印;而另一个选择是向周围的人解释清楚自己插队的理由;而第三个选择则是在自己的理由前面加上了“因为”二字。
插队本来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事情,但实验的结果却是说明理由的插队行为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而在理由前加入“因为”二字的,认可的比例居然高达94%。
我也有类似的感悟。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人做出了让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一开始确实很生气。但是只要对方事后向我说明了理由,我立刻能冰释前嫌。
似乎人做事都要单纯有一个理由,荒诞无稽的行为是遭人排斥的。
而“因为”二字,却似乎深植于人们的大脑中,起到了一输入就自动播放的程序状态中,哪怕这两个字后面的理由差强人意,人们也愿意接纳。
如同生物界中的火鸡,如果火鸡宝宝发出叫声,火鸡妈妈就会喂食,反之,如果它们不出声,哪怕饿死,火鸡妈妈也不会看一眼。火鸡宝宝的叫声就是火鸡妈妈喂食的信号。
我们大脑中也有类似的程序,一触碰就会自动播放,虽然有时候会发生错误,但确实节省了很多认知时间,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2.互惠原理——引发你的亏欠感
这是商家惯用的伎俩。
这样的情景你肯定遇到过。
你去逛超市,经常会有漂亮的女孩手里捧着试吃品,当你品尝后,你会忍不住的买一些;
一些人上门为你检修煤气防漏设施,给你提出若干建议,之后会推销他们公司生产的产品——煤气泄漏警报器,这时你是不是有冲动把它买下来?
街边的美女帅哥会给路过的行人赠送小样礼品,或者免费设计发型。之后就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你会不好意思拒绝,说不定就会购入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这些,都是互惠原理在其中的作用。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公平公正的影子,虽然社会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人们几乎都认可,你给了我什么东西,我必然要回报你;你帮了我的忙,我下回就要回报你人情。
一般的人都不想要亏欠对方,所以互惠原理引发的就是人们之间的这种亏欠感。
因此,正确识别互惠原理的作用,还应理性理解亏欠的心理。
我们可以拒绝接受所有人一开始表达的善意。
但这似乎又不通达人情,那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先接受别人的善意,如果对方的表现超出了善意之外,你可以拒绝。
这时,记住不要滥用你的善良,作者说的话:要以盘剥的行为还以盘剥。
如果滥用你的善良,你的善良也会变的廉价而没有意义。
3.讨价还价的真相——互惠原理的另一面带来的责任感和满意感
贫穷的人买不起东西的时候,总是通过跟商家砍价希望能以低的价钱换取自己满意的商品。
到现在讨价还价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似乎你不跟商家提出要求,就总会掏更多的钱,自己就像一个傻瓜一样。明知有时候商家一口价就是不让价,或者他会先抬高价钱,然后把讨价还价的中间差额赚回来。
当你跟商家进行互动时,你掌握了商品交易中一定的主动权,直到商品价位拍板落定,你感受到的是这个价位是由你主动参与协商之后的结果,你对这个价位负有相应的责任。
在我们社会中有责任,有担当是对一个人的赞誉。而当你体会到责任感时,而且伴随着价位区间越来越容易接受,也会间接提高你购买该商品的满意度。
到最后,商品成交的概率增加,而你的满意度也增加了。
作者提出了拒绝——后撤原理,也是互惠原理的一种。就是一方先提出难以让人接受的条件,遭到对方拒绝以后,通过协商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其实最后的结果才是商家最初的心理价位。
而买家由于互惠原理的作用,对方让步,那么我也让步。而从中取得的协商价位也是能够接受的。
近几年的双11活动,商家似乎也打出了这副牌。那就是预先把价位提高,再标出降价后的价格,让人觉得十分便宜。
降价的过程,其实就是讨价还价的一个过程,我们有选择买不买的权利,对这个价位的选择结果也负有责任,从而增加了成交量。
4.言行一致的巨大效力
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说到要做到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体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言行能够一致,否则就会产生挫败的体验。
比如很多人想要减肥,嘴上嚷嚷了好多次,结果却不了了之。由于说到没有做到,从而在情绪上受到了打击,直接降低了减肥的信心。
但是公开承诺却有明显的效力,利用中国人好面子的想法,你如果公开承诺了,却做不到,会影响你在社会上的人设,久而久之,你也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利用这一点,当我们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先立下flag,并公布示众,比如在微信群里或者在朋友圈里,这样的话,又会增加你的执行力。
因为每个人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利用公众监督的力量,会彻底改变你的拖延症。
而反之,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太确定,不要着急把它说出去,当你坚定信念以后,言行一致则会帮助你实现它。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
5.激发内在的责任感,促进行为的发生
在高压之下,当你被迫选择时,你对此事不负责任,有了推脱的借口,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恐怕就不能顺遂人意。
比如填高考志愿时,你迫于父母的压力选择了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专业。若干年后,你过得很糟糕,每每想起来,也就有了借口,都是因为我的父母,我才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是他们让我选的这个专业。
渐渐的,这个借口成为了你工作不努力,不上进的说辞,你也许还会跟父母感情疏离。
运用到亲子教育上,用行为影响孩子,之后把决定权交给他自己,他对这个决定负有责任,而责任感最终会激发他的奋斗力,帮助他采取实现这个愿望的行为。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束光,目的是要照亮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发现自己能做什么。
让他们感到自己对这个选择负有责任时,才能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行动。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6.社会认同原理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力
都说现在社会上人情冷漠,见到路边有人摔倒,也没有人愿意去管。
当然有很多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这也许是个骗局,又或者这些受害者反而成了害人者,讹诈救助他们的好心人。
作者说,其实这就是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所以不再主动伸出援手。
作者举出了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出了车祸,身上流着血,因为他是作者,所以懂得影响力的作用。
他先是指名(穿某某颜色衣服的人)告诉了周围的每个行人,谁去拨打电话叫救护车,谁来过来帮忙。但不确定性消除,每个人明确的自己的责任,看清了事情的缘由,都愿意过来帮忙。
而先帮忙的这些人的行为又迎来了模仿者,很多行人都过来帮忙。
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如果在街头发生意外,努力消除不确定性,告知身边经过的某个人正在发生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可以挽救自己的损失。
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先消除不确定性,接着让少数人率先采取行动,进而影响其他人。
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
7.稀缺的影响力
当商家促销的时候说这件东西库存很少了,意思就是再不买就没有了。
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件物品的价值提高了,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少即是多,贵就是好。
稀缺的概念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以稀为贵”。
当商家打出这副王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警觉,看看这件东西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以避免稀缺这个影响力。
8.获得再失去不如从未拥有
当一个大富豪突然变成了一个穷人,当一个职位很高的官员突然变成了平民,心里的巨大落差往往比一个穷人或者平民更加巨大。
在亲子教育上,如果你这次允许他看电视超过三个小时,而明天又不允许看电视,前后不一致,先拥有而又后剥夺反而会造成孩子巨大的逆反。
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这又是稀缺的另一个方面。
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我们从中获得启示。言行一致,给孩子做好的表率,方得始终。
影响力这个武器人人皆可用之,有的人用它为善,有的人用它作恶,因此,正确识别并善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力》这本书很好的呈现了行为发生方方面面的原因,希望我们把影响力原则运用到社会积极的方方面面,促使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