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原先几十上百万人就是大城市了,现在几百万人口都不算啥,目前哪些知名的大城市哪个不是上千万人口级别?而且是一个个还在继续吸纳着周围的人口,像一个个黑洞一样吞噬着周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和资源。
当然,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为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配套企业也集聚起来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交通的便利化后,产品可以很方便地卖遍全球,也就让产品供应链集中起来,产生了更强的规模效应,进而让人口也以更大规模集聚起来,形成了超级大城市。
可以说,产品供应链辐射的范围有多远,超级城市的吸纳人口的能力就有多强。原先的城市辐射面积跟这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有很大关系,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辐射的面积较广,供应区域也就远,吸纳人口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产品供应链辐射的区域有多远,对人口的吸纳作用就有多远,这也是许多沿海大城市有大量来自其他国家人口的原因。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哪些中小城市未来的发展该怎么办?
人口都被超级城市吸纳走了,而中小城市完全成了人才和消费输出之地,原先还有周边农业人口吸入,现在农村也基本上成了老年人的天下,还能从哪儿找人去?可以说,中小城市完全进入了人口净流出,不断失血的状态,甚至各种资源,以及购买力也在向大城市转移,而中小城市却无能为力!比方说,大量中小城市工作的人口,买房和消费基本上也都到了最近的大城市,这就导致这些中小城市经济活力更加萧条,市场环境更差,人口流失更严重。
这种状况靠行政干预是没有成功可能的,真正的症结其实还是在产业发展上,超级大城市的优势在于产业规模优势下,可以将产品成本压到最低,形成规模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适合产业链条庞大,上下游产业规模巨大的企业,也适合哪些消费距离短,面向当地市场的企业发展,毕竟城市规模越大,市场规模也就越大,企业发展也就越好。
这时,留给中小城市的产业选择其实也就非常简单了,在除掉哪些依赖资源的产业之外,剩下的产业选择就是哪些产业链条较短,但较少依赖于市场距离的产业了。这类产业不能说少,而是非常庞大,比方说,食品加工产业,只要不是生鲜产品,就不会太依赖于市场距离;还有日用商品,大多产业链条并不长,几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完全可以容纳得下这些产业发展。
那么为什么这些产业也有很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而不是中小城市呢?
这里面其实有大城市资源的错配问题和中小城市定位不清的问题。就是大城市管理者人为压低部分生产要素,使得这些产业获得了发展的空间,而大城市的优势非常巨大,如果某些生产要素被人为压低之后,可以获得非常强的竞争优势,但资源其实并没有获得合理利用,反而形成诸侯割据的产业形态。
而中小城市在竞争中也是盲目上马大项目,完全无视本城市,本地区的要素禀赋,上马了一些产业链条长,产品线复杂的项目,然而由于形不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只能半死不活着掉着命,并使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产品销售,形成区域垄断割据,反而更加丧失了竞争力。
这种现象也是构建统一大市场后所要避免的事,也是重新调整生产要素的重构,实现更好协调发展的基础。
我国超级城市、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数量都不少,如何协调发展,其实就是产业布局的问题,而产业布局最大的障碍就是市场不统一,导致要素资源不能合理匹配,形成了城市之间的发展矛盾和困境。而构建统一大市场自然会让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让各类城市利用各自的要素优势,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发展起各具特色的产业出来,这才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