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字得有个大点的桌子。后来,父亲买来了一个圆形的、可以折叠的圆桌,浅黄色,玻璃钢漆,上面绘有锦鸡牡丹图,显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这团浓艳的色彩为那间老旧的屋子增色不少。桌子有两用,一是全家人可以围在一起吃饭,二是我可以在上面写毛笔字。大圆桌就放在地的中央,它的一边是我的书桌,一边是一面大炕。这使得我的这间所谓书房,功能就比较齐全,不仅可以在里边读书写字听广播,还可以上炕躺着,特别是严寒的冬日里,母亲把炕烧的很热,有时候早起,懒在热炕上,打开窗户,发现院子里落了一层厚雪,安静极了。
自从上了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从县城,到省城,再到这个边陲城市,只身一人,一路漂泊,其间的艰辛与酸楚,不足与外人道也。但在这奔波不定的困顿之中,能一直给我带来点快乐的,就是兜里有点余裕的时候,去淘几本书看。记得大学毕业时,把散放在各处的书收集到一起,装满了几个大纸箱。这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当时因为久病,身子瘦弱不堪,我自己没法把它运送到上班工作的地方。这些书最后能顺利托运上火车,完全依靠了同行的几位朋友。后来,学校派了一辆双排座的工程车,到火车站运回了这些书。当时一起参加工作的有六个人,学校在校内招待所,给我们每人分了一套单身宿舍。
这是一间挺大的房子,朝南开着玻璃窗,窗外居然是个果园,园里的果树以苹果树和梨树为主,还有一株樱桃和一株近百年的老核桃树。树间的空地上种着紫花苜蓿,当时正值花期,蜂蝶乱飞,一派生机。我的宿舍在二楼,那扇大玻璃窗,正好可以圈出一方绿景。在有月亮的夜晚,月光透过树梢,把斑驳的影子投射在室内的墙上,如果打开窗户,还会放进一阵充满花草气息的风来。
宿舍里的东西两侧的墙下,各放置着一张实木床,南窗下面,是一张老式的写字台。我把靠西墙的那张床收拾出来,铺上了大学时用过的铺盖,红色的条纹床单,和浅蓝色的被罩,上面都印着西北师范大学的名字,并且编了号。而靠东边的那张床,正好可以用来摆放那几箱书。我把看过的书或者不太常用的书摆在下面,把常用的书摆在上面,最后的效果,像是楼梯台阶,整齐,美观。我觉得房子里只要有书本,怎么摆都好看。
就这样,这间临时的宿舍,又被我布置成了书房的模样。在这间所谓书房里,我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这快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告别了灰蒙蒙的省城,来到了这样一个空气良好阳光明媚的地方,心里一下子畅亮了好多。二是折磨了我五六年的肠疾得以缓解,有了向好的趋势和治好的可能,这驱散了我积压在心头的阴云,使我重新燃起了生活下去的希望。三是我平生第一次获得了这样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从而觉得什么都是美好的。
在这间屋子里,每天早晨,我都是被鸟叫声唤醒,从而起床的。有时候是喜鹊,有时候是麻雀,有时候是灰斑鸠,这些啼叫声都带着清晨湿漉漉的花草气息,清亮、悦耳、动听。听着鸟叫声,看着床上的书册,真有点左忠毅公“花鸟一床书”的感觉。一到晚上,忙完了一天的事,从外面回来,关上房门,拉上窗帘,打开台灯,就可以静心看点书了。
那几年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打发业余时间的办法,除了读读书,写写字,就是逛逛旧书摊旧书店,而且每次去皆有收获。
刚到酒泉,我就对这里的旧书摊进行了摸排考察。酒泉虽然是个小城市,但还是有不少旧书摊。根据我的考察,总共有这么几处,一是肃州市场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两个摊点,后来缩小为一个,大的那家兼并了小的那家;二是一中对面富华市场有家旧书店,里面还兼营杂货;三是酒中的后门有个河南女人经营的旧书摊;四是玉管局家属院门口,隔三差五会有人摆出旧书来卖;五是南关花鸟市场每到周末会摆出几个书摊来;六是北街文心书屋,屋里有书,门口也摆摊;七是肃州宾馆对面马路牙子上偶尔也有人摆摊点;八是东关夜市上也偶尔有人推着三轮车卖旧书。
有了这么几个摊点,我淘旧书的那点爱好还可以勉强延续下去。有时候周末运气好,去这些摊点扫荡一番,还能大包小包地提回不少旧书来。时间一长,我那张床上的书就有些拥挤了。为了全都能摆放上去,就不顾美观,消除了台阶,一层一层往上摞。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就把书房搞得像库房似的,特别是有时候想查个资料,如果不巧这资料就在最下层,就得把上面的书一层一层起开,找见那本书后再层一层摞起来,最后的结果是打乱了以前的分类,想要找本书就越来越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