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一般来说有两个看法。一个是儒家的基本看法“人之初,性本善”。一个是基督文化里的“人生而有罪”,也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关于人性本质的基本看法导致对人的教育,成长,管理的一系列的不同。但他们的相同点都是用善恶将人性进行定性和分类。
我却认为最基础的人性是不分善恶的。
首先人性最基本的本性就是所有生命的最基本本性,那就是生存。而繁衍我认为是从生存这个基本本性衍生出来。想生存是善还是恶呢?我想应该是非善非恶吧。
从人与一般生命不同的独特性出发(有复杂思维和丰富情感),心理上的原点依旧是生存,只不过不仅是生命意义上的生存了,还有身份价值上的生存和由此而生的繁衍。
什么时候有善恶?在所处的环境中如何生存和繁衍的时候开始有善恶了。
善是满足了自己没有伤害其他,恶是因为满足自己而伤害了其他。
根据程度深浅和范围大小看善恶的大小。
从社会一般的看法是这样的。小善就是独善其身;中善就是在满足自己和造福其他之间选择了后者;大善就是牺牲了自己造福其他。这种价值观特别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社会中是被大力宣扬的。
我认为真正的大善是既满足了自己又造福了其他。而这种境界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我称之为“美”。
我们还习惯用光明与黑暗来区分人性,把好的称之为人性的光辉,丑恶的称之为人性的黑暗。
然而我要说光明与黑暗不等同于善恶,他们只是光暗的变化,阴阳的转化,是善是恶视乎是否带来伤害。
就像上面的两张图片,白天和夜晚的景色,很难说哪个更美。
强光有可能使人失明,黑暗能让你深深的睡眠,让你宁静和恢复活力。
彰显光明拥抱黑暗,在合适的时机。
通常我们把不好的特性用“小我”指代。用“大我”指代美好的特性。
我的定义有不同。“小我”是只考虑单纯的自己的我,而“大我”是还会考虑自己生命中角色时的我(子女,父母,爱人,朋友,同事,公民等等)。
从这出发,“小我”有善的特质吗?真正的活出真我不是用“大我”去压抑“小我”,而是“大我”和“小我”的和谐相处。
不论对自己还是别人,不要轻易将善恶固定在某个特性上。而是真正的接纳和理解最深层的渴望,找到一条满足自己的“大我”与“小我”同时也能造福其他的道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