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对于个体来说非常珍贵,绝不是想当然的就是过去经历的事情而已,似乎已经烟消云散,其实这些经验时刻在影响着自我的当下心理活动和社会现实。
比如谁都不可否认幼年经历对于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和城里长大的孩子,仅仅由于见识差异就会导致环境适应的巨大差别。
更要值得警醒的是,我们日常做出的判断、决策、推理等等思维活动,遇到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看似是当下利用大脑理性分析的结果,但在津巴多教授看来,这些都是过往经验在当下的作用。比如解决复杂问题的启示策略,包括分解、类比、逆推,都是利用以往经验的过程,在目标空间搜索到的适合方式,本质就是经验法则。
这些经验慢慢积累起来,如同身体每天吸收营养慢慢成熟,经验由外在内化为体验,把神经元链接起来,变成叫做图式的经验法则,最后通过固化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所有行为背后都有经验的影子,乃至不断重复强化的结果。
有效或者无效行为的根源,是所谓成也经验,败也经验。
二级心理学教材中有“求助者中心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的‘经验’这一概念,与咨询师平时使用的经验概念不同”,按照李克富老师的理解,“现象学的“经验”在时间维度上所指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即“体验””。经验不只是一种记忆,还是一种感受,或者更确切地如罗杰斯所言,“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觉知到,或者具有被觉知的能力”。
“现象学的方法意味着尽可能地关注来访者此时此地的体验,帮助来访者探索和觉察自己是如何感知世界的,而不是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解释。主要包括:
悬搁,即咨询师应当先将自己的信念、假设和臆断暂时搁置一边,或是指治疗师对任何事物都抱着“恍若初识”的态度;
描述,指仅仅对那些直接而明显地被感知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水平化,即所有现象的重要性都应该尽可能地被一视同仁;
强烈的好奇心,它可以赋予以上三个部分以活力。”
简单解读现象学的这几个术语,悬搁类似价值中立,描述相当于观察,水平化就是无差别对待,好奇心则意味着把每天遇见的每个人视作有趣的未知者。
当然,李老师眼里的经验是这样的,“我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时刻意识到不要受到过去所谓成功经验的影响,努力让自己活在当下,在咨询室内与面前的求助者同在,呼吸着他的呼吸,感受着他的命运。我的经验就是彻底放下经验。”
“刚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时总希望总结经验,也的确能够通过经验在不同中发现相同,而待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一定要放下经验,在相同中发现不同。”
想起禅宗那个故事,“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经验人人有,能否总结好用于生活是个技术活,然而意识到依赖经验就会思维定势且失去好奇心,就会变得警惕经验,而最后则是在经验海洋中自由徜徉,随我所用,随时把经验融为当下新体验,体验就是新经验。
的确,所有经验都是为了当下体验而发生和存在,没有了当下对经验的解读,经验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作业:理解我说的“乱”乱在哪里?复习并掌握文中提到的术语。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明白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