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家长在生活中做过什么,都会在上面留下一点点的印迹,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的形成一幅画,仔细看来,满满都是自己的影子或者是和自己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细细想来,又觉得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为什么结果和愿望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见过很多的家长,大包大揽,所有的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告诉孩子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可是都忘了,孩子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也有为这个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责任,比如打扫卫生,比如帮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但是大多数的家长怕麻烦,因为孩子打扫的不干净,自己得重新打扫,还不如自己一次性的干完,避免耽误孩子的时间。时间久了,孩子就对于家里的卫生情况视而不见,即便是脏乱差,也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更不会主动打扫,同样的也可能养成随手乱丢玩具甚至是垃圾的问题。对于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给你倒了一杯水,捶了一次背,做了一顿饭,而不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之后,还要伺候他的吃喝拉撒。通过孩子给家长的按摩,同样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动作,可以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培养孩子为父母考虑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想着向父母索取。当然这些都只是很小的一方面,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孩子参与其中。只有让孩子亲自参与了,他才能最直观的感受到做一件事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要注意的细节,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想的办法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幼稚很可笑,但是孩子自己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对于家长来说,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孩子在家庭里能积极的参与家庭劳作,为父母分担家务,到了学校以后,孩子在面对学校分配的任务时,便不会畏手畏脚,觉得什么也不会,更会积极主动的参加。孩子都是喜欢表扬和一点点小虚荣的,当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被他带着别的同学解决了的时候,这种满足感是他人体会不到的,这些人也包括他的父母。这样的情形下,孩子会更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去挑战,而不是做一个父母或老师说什么他做什么乖乖孩。
同样的,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组成部分,有些事也得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不是所谓的公平,而是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一个孩子给家长讲道理和自己想法的机会。比如你要搬家的时候,孩子或许会跟家长说,我不想搬家,搬家了我都不能和某某一起玩耍了。这个时候的孩子不是在撒娇,而是在表达他的正当需求。当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家长都需要考虑该怎么说服孩子,让他心甘情愿的跟着你走,而不是蛮横的拒绝孩子的正当要求。孩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正当需求,家长也支持他保持这样的习惯,孩子会更习惯于思考,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把他自己的想法给家长说。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不会生疏,虽然可能会遇到分歧,但是多年养成的沟通习惯做铺垫,最终分歧会是问题吗?
孩子的“被需要感”说到底,就是一种被认同感。家长的认同就是一种鼓励,让孩子可以更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不断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