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然不希望跑医院,跑了医院就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而让医生充分了解病情,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沟通。
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因EB病毒感染被诊断为单核细胞增多症,这个病初期典型症状和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有很高的相似性,女儿运气非常好,第一次面诊时就被医生快速诊断为EB病毒感染,进而通过其他化验佐证,让女儿没有任何拖延快速入院接受规范治疗。
事后医生几次肯定我在初诊时与他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对当时快速下诊断帮助非常大。后来住院治疗过程中,因为我的细心观察记录及与医生保持实时顺畅沟通,也让女儿成为了科室的“案例”典型,得到了医生护士更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也是女儿得以早早结束疗程,状态满分出院。
仔细回忆了一下当时自己的做法和观察,写下来和大家聊聊,我当时坐的正确的几件事;
1、 计时:发现孩子异常即病症前兆的时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程及病状特征。同时,让医生了解疾病前兆到面诊的时间,医生也可以结合孩子当下的状态,判断病症的情况。
计时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症状之间的顺序,先发烧还是先咳嗽,先嗜睡还是先腹泻,我后来在和医生沟通时了解到,病症的先后顺序是影响医生判断病情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2、 同类症状描述:比如发烧、咳嗽这些日常症状孩子的家属是否有同类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相关性、传染性。
3、 尽量数据化说明病历的典型特征变化:比如从第一次发烧38.5度到每隔3个小时或半天温度的变化是多少,需要家长细心记录,即使没办法精确到几个小时的呈现和记录,也可以是第一次白天38度,第一天夜里38.4度,第二天白天38度这种间隔大概12小时的规律变化,主要是将体温发展变化的趋势比较清楚的呈现给医生。
如果是咳嗽,那咳嗽的频次、每次咳嗽的声音变化家长都要作为有心人仔细观察记录。
4、 是否自行采取治疗措施:退烧药、物理办法等要清晰明确的告诉医生。如果自行服药,一定要把药物连同包装说明一同带着,批次、含量都是重要的判断数据。
5、 照片或视频记录:女儿最开始表现的是嗜睡和打呼噜,我当时一直以为她是因为刚刚上一年级,不太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累的睡觉打呼噜。大概源于妈妈的敏感吧,我听着那个呼噜声就觉得奇怪,心里也默默的盘算,这一年级的学习谈不上压力和辛苦吧,咋能把孩子累成这样?所以当时用手机录音设备记录下了女儿十几条不同时间睡觉时的呼噜声,幸运的是面诊时放给医生听,结合其他表征,医生当即表示,典型的EB病毒感染症状。
包括有时孩子发烧抽搐等状态,也是发病时用手机记录下来更好,因为有些动态症状如果不常发作,在医院完全正常,也会影响医生的判断。我们用语言描述总会有失偏颇,视频记录可以最准确地表达当下的状态。
6、 真诚沟通,彼此理解:孩子生病,父母一定非常着急,这个时候更需要稳定情绪和换位思考。充分的沟通下,信任医生,同时不盲从医生,可以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担心和疑问都和医生沟通,这样医生也会理解并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千万不要说类似于我听朋友说她上次看病差不多的症状医生给开的什么药这种话,甚至你要是去和医生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个病怎么样,那医生怼人了,也是我们自作自受吧。
7、 沟通前的书面准备:女儿当时生病的时候,因为医生已经确诊了其成因和病症,所以我当时还是通过知网医学文献下载阅读、正规医院体系内在线问诊等渠道去了解了一些护理和预后的情况,把自己的担心和问题在手机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下来,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方便我理清思路,在和医生沟通的时候,更有重点,更有逻辑。二是因为看病的过程,我们偶尔会对之前的结论或者措施产生疑问,这个时候就可以翻翻备忘录,再明确一下或者安抚一下自己的焦虑。三是医生真的太辛苦,清晰准确地表达,不占用太多医生的诊疗时间,是我当时唯一想到的能够给予女儿主治医生的感谢~~
8、 自主学习,了解社保等政策:入院治疗,大家总是要面对花钱多少的问题,该如何选药,同类药品的副作用多少,医保能否报销,涉及到这些问题我的建议还是真诚直接的沟通,有一说一,没必要支支吾吾隐瞒,把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先行表达清楚,也好让医生更好地选择比较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基础政策信息、报销条件自己可以先行学习,再和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交流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节约大家的时间。
19年的时候,我陪同爸爸一路手术、放化疗也是这个模式积极与医生保持沟通,虽然父亲去世留给我很大的伤痛和遗憾,但是生活中,我和几位爸爸的主治医生都成为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