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今照,立刻开启个人价值提升之旅吧!
读郭建龙的《财政密码》个人感受
从小不太喜欢历史,觉得数字游戏太深奥,故离经济财政较远,喜欢曾国藩,也喜欢曾国藩秉承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偶然翻到《财政密码》,打开自觉没得那么深奥,比较通俗易懂,且还举例有趣,于是乎恰好适合我这种历史和经济小白。
作者想以现代经济理论的角度去理清从秦汉到清末的战争、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历史,重新审视历史的发展,包括朝代更替的与财政的关系,战争与财政的相互影响,管理体制的选择与财政实际的关系等。
历史经济小白学到
1. 华夏集权制根深蒂固传承千年,强与财政、管理体制有关,衰亦因财政、管理体制而致。
2. 中央集权制下的华夏历代,财政收入来源三:官营产业、土地制度、铸币权垄断。
3. 经济发展、战争、管理体制相互影响相互制衡,一旦失衡,必然变故。
4. 变法,本质是改变经济资源的配置,提高国家财政效率。
5. 缺乏限制的权力就会借机大捞一票,这就是官商勾结得以产生的契机。
新奇见识
1. 司马直成为少有的因逼当官而自杀的人。”
汉灵帝时因财政紧缺而卖官,根据职位大小向皇帝缴纳“助军修宫钱”。司马直接到任命,因此前他是清明好官,皇帝还给她打折少交300万,司马直认为打折后还交不出那么多钱,便请辞却被皇帝拒绝,无奈只得吞药自杀。
2. “'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闻”
叶方蔼是顺治帝时科举高中的“探花”,两年后顺治帝驾崩,康熙继位,苏州一带绅士逃税涉及者众多,就欠税者皇帝下令一律取消功名,叶方蔼因离开家乡时欠下一厘(千分之一一两银子),叶求情:"所欠一厘,准令制钱一文",康熙一视同仁照样除出他的功名。
财政视角下的中国历史**:作者通过财政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特别是从秦朝到清朝期间,各个朝代的财政政策、制度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楚汉相争并非是谁当皇帝的争斗,而是两种选择的岔路口:一种选择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诸侯模式,另一种选择则是独特的大一统王朝。
初浅的感受
1. 因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管理和农业大国思想,对市场、法治的尊重、理解等还有待提高。
2. 大政治家们,任何行动最好师出有名,甚至需要包装隐藏初始动机。
3. 国富民强在历代普遍是,但某些朝代又好像不是,值得深思。
4. 对决策者的决策揣摩往往会导致执行偏离,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体管理失效。
同步在看《英语国家历史》,感觉中西方理念差异、文化差异、发展路径、思想根基差异还是特别大,历史发展不可假设,历史也不会重演,历史无法选择,历史事件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但是道理也好,知识也好,用才能检验与实际是否相符,是否能为当下创造价值。
大的谈不来,个人深刻认知,市场对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人与周边,与企业、其他个人,利我利他均需“价值体现”,还得是自身存在利己利他的“价值”,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此时此刻,刻不容缓,珍惜当下,提升自己,爱自己,利己利他,开启人生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