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是个很喜欢看书的孩纸,工作后,就变得越来越忙,情绪也越来越躁动,心平气和的看完一本书都不记得是多久之前的事情。
大家喜欢把这种心态称之为“浮躁”,是年轻人必经的阶段,如是而已,无大碍。
但是现在能被称之为年轻人的都是95后,我这种90年就算不是老人也是个在老去的人...所以我也慢慢在纠正自己浮躁的毛病,但一直以来进步也不大,直到周六晚上参加完单向街的“文学之夜”后,我觉得自己不是浮躁,而是无知。
我想能一直躁动的人,应该是内心空虚的人,因为这样才能飘得起来,才会躁动不安。那天听西川老师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做谈笑风生,他穿着没那么讲究的衣服,坐在主席台上,淡淡的聊着关于博尔赫斯的事情,有其他年轻老师发言,他就立马停下来,不争不抢不哗众取宠,我看着坐在台上的他偶尔像个讲师一样举起手,觉得他的学生一定都很幸运遇到这样的老师。而那一刻,我发现我的无知竟让我不敢在那样的环境里待下去,跟朋友打了个招呼,以自己的生日为借口匆忙离场,不,应该说是逃跑。
现在的我们习惯说自己忙,因为忙所以没时间看书。可是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忙,我们有很多闲暇时间,用来追剧,追各种电视剧,很奇葩的是我追除了恐怖类的所有剧。韩剧、美剧、英剧、港台剧、内地剧,对,最近我就在看《何以笙箫默》,每天用来追剧的时间不少于3个小时,熬夜追剧更不在话下,这些时间我没有用来看书,而且我给自己找的理由还很正当:每天工作那么烦,偶尔逃离很正常。我就这么安慰着自己,日复一日蹉跎着...
我也曾以为自己小有成就,现在却要为自己的无知买账。人总是害怕否定自己的,也总希望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我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默默的鄙夷自己一会,随后安心睡去。呵呵...我之前还称之为“自我剖析”。想想看身边的朋友在精通英语后又努力学习着德语,对传播学如此擅长的学长拓展着其他领域,我却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暗暗窃喜...看来我得重新定义“悲哀”对我的意义。
以后的周末只要没事,就在单向街待着。看看书、聊聊天、学着做一个不装逼的文艺狗,学着做一个37°的女子。
结束语:
爱上一座城、一个人、一个空间;只需一眼、一秒、一瞬间。以后这样的活动,我一定得多参加,这样把自己的无知一次次曝光,我才会不断地吸取东西填充,期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安然的坐在那里,听着主席台上的学者探讨某一个话题,然后淡然的笑笑说,诶,跟我想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