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千唐志斋,心中就有疑问。
这样的私家园林,应该是江南巨贾显宦逍遥林下的所在,尚刚猛重豪野的北方,怎能让楼阁亭台的方寸之地消磨血性男儿的万丈雄心、冲天豪气?
可这是真的。这园子就在眼前,已然百年,并且一直要存在下去。莫非园子主人有排解不开的心事,要把生命内敛在家乡的山水之间,让宏图大业统统化为无形?
只能猜测。岁月行进中,园子里春日迎春无声地开,秋日松子无声地落,一切都相顾无言,惟有鸟雀飞。
在园子里轻轻走着。漫步青苔石板上,出入竹影松韵里,不由得让人幽幽叹息了。
园里有唐人墓志千方,专家说里面大有深意,是石刻历史,是别样文化,有多少风云际会,有多少红颜须眉......可惜我这门外汉仅能看看热闹罢了。引我注意的是西南角那间藤蔓攀附、古意森然的石屋,据说这就是当年康有为经豫赴陕时与园子主人张钫坐而论道的地方,很有点沧桑的味道。
屋子名曰“听香读画之室”,很有几分雅致。上面“谁非过客,花室主人”的题咏,于无奈中透出感喟,骨子里一片苍凉。两侧康为张撰写的对联,气势磅礴而毫无新意,引经据典而极尽吹捧,落了名人应酬的俗套,倒让人看轻这位南海先生了。
让人感慨的是二人一个戎马将军,一个文弱书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坐到了一起?指点江山吗,无雄才大略怎有笑傲天下的霸气?激扬文字吗,无超拔之才怎有济世救时的魄力?
他们都不能于禁忌处见风骨,于高天外看春秋了。
只能解释为共同的落寞情怀,所谓流泪眼看到了断肠人而已。
不是吗?康有为因公车上书而名动一时,后被光绪帝召见,有当初贾谊宣室求贤、夜半虚席的待遇,本来也许能经纶时务展现抱负的,可惜他依靠的这个后台老板是标准的光杆司令,当掌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决定投向垂帘听政的老佛爷后,菜市口炮声隆隆人头滚滚,康有为毕其一生的事业就走到了尽头,维新变法成了惊鸿一瞥。康有为是爱大清的,但大清不爱他。国事苍茫,神州陆沉,康有为的后半生除了辗转悲号外,实在不能有所作为了。
而张钫呢?张名为辛亥元老,党国要 人,张家花园也曾冠盖云集风光占尽。张母七十大寿,蒋介石亲自撰文祝贺,尊荣无以复加。可由于不是校长嫡系,张处处受人掣肘排挤,竞选河南省主席失败后,更是有口难言。还是这位蒋总统,在逃离大陆前夕将张母挟持,待张钫赶到机场时,飞机刚好起飞,张呼天抢地,却无力回天......张钫不知道,从他立志出乡关步入这恩怨江湖的第一天起,他已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江湖风雨骤,侠骨已无多,百战难成名,岁月空蹉跎......
二人谈话的内容,后人不得而知,也不必去知。北调南腔中,茶香缭绕间,恐怕一定有忧乐难言江湖远、白头宫女说玄宗的意味吧!
走出千唐志斋,长空一碧,猛然间看见一座山峰,逆势突起,似乎要刺破青天。细细看去,这山峰又如背负长剑的孤客,寂寞在天涯,兀立成一种悲壮。它似乎在说,经历了江湖得失和人生冷暖后,真正能寄托浩渺心怀的,还是山水相逢的自然怀抱……
人生总得安心处。心安何处?在云水间,在千山外,在故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