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蒸馍馍”,二十七是为春节准备白馍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逗逗闹闹,煞是喜人。
过去,并没有酵母菌,在蒸馍的前几天,把上一次蒸馍丢的老面(俗称酵头)用冷水泡起来,化了之后,在加上面,加上适当的碱,搅拌和匀,做到“三光”,即盆光、面光、手光。现在有专门蒸馍用的酵母菌,只需在前一天的夜里,一定量的面加一定量的酵母菌,待活好面之后,置放于温度较高的火台,温度较高的房间,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酵母菌便到达了面团的每一个分子,蒸馍的前期准备工作业已告成。
前天夜里带有酵母菌的面,并不敢活满一盆子,而是要稍稍留有余地,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的时候,面已经溢出盆子的边缘,发好的面中间有众多的孔孔,一般要再加上点面粉,一团面在手里活的生龙活虎,活的滋滋润润,活的有了精气神。
以女劳力为主,围坐在案板旁,首先要捏花糕(俗称枣花),把面团揉的细细长长,蜿蜒盘旋成花的形状,一层摞着一层,重重叠叠,宛如冬季迎风怒放的梅花,又如三月盛开的桃花,惟妙惟俏巧夺天工,面食的“花”做成之后,旧时要在“花”的顶部点缀一点柿干,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枣”了,万白丛中一点红,红的美丽,红的妖娆,红的喜人,有枣有花,可不就是名副其实的“枣花”“花糕”了。
面食品种齐全,丰富多彩,其中有比较喜人的“抓钱手”,圆圆的面食上剪出两只手的形状,蒸好后在除夕的晚上把它放在入户门的门头上,任风吹个够,开缝裂纹越多意味着福气多多,在初一的中午把它取下来,由家中的主要劳力来吃掉它,预示着来年好事多多福气多多挣钱多多。
小时候记得娘把面食做成小鱼的形状,用两颗小黑豆作鱼的眼睛,活灵活现意味深长:预示着年年有余,寄托着对一家人的祝福,展现着朴素农家人的美好愿望。
旧时把柿干捣的发腻发粘,制成甜甜的馅,用面包起来,经过水火的洗礼,就成了甜甜的柿干包子,吃过之后,再贫苦的生活也浸透着丝丝甜蜜。新时期的人们把红豆煮得烂烂的,捣的腻腻的,加上白糖,愈发的甜蜜诱人,令人向往。
其他各种各样的面食不胜枚举,飞禽走兽各有千秋,无一不在表达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家里的男丁诸如我之类型“人才”,专门负责烧火这个技术活,火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对面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看着一笼笼面食出锅,感觉自己真的是“居功至伟”。
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花糕,感觉自己在和自己的作品对话,能参加面食制作的过程,见证这个创作过程,和一家人其乐融融,实在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