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孩子为什么不敢和我说真话,也不和我袒露自己的心声?有什么应对之策吗?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上节课,我们和你聊了聊谎言的源头,其中的主要观点是:父母应该坦然面对孩子的真实情绪。
但是,当木已成舟,孩子已经出现了说谎的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谈论孩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成人的世界。
我们很少有人经常说谎,但总是会不经意的夸大一些言行,比如和别人聊天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我们会将问题过渡渲染和夸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见到以下场景:
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聊着一位身边牛人的趣事,一件接着一件,给人的感觉是,他和这位牛人非常的熟识,并且其中的趣事好像都是自己亲历过的一样。于是周围的人总是心生佩服!
但深入了解你就发现,他与此人并不熟,甚至所有的见闻都只是道听途说,自己只是填点油加点醋,让聊天变得更有趣,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已!
这种场景,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但深究起来,我们是不是也该说他在撒谎,最起码很多情节和数据都有夸大和扭曲,传递出来的信号也多数错误的。
但,我们绝不会认为他在撒谎,大家只是高兴聚在一起吹牛罢了。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情况。
为了避免受到的惩罚,孩子常常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说谎便是最好的选择。
举个例子:
学校不允许孩子们带课外书,一天放学前,老师却在教室里发现了一本漫画书。这明显违反了学校的规定,于是要求学生自己承认,否则延迟放学10分钟,结果没有一个孩子站出来承认这件事。结果,老师说到做到,全班孩子都受到了牵连。
这件事导致家长群里炸开了锅,一位家长在群里严厉的批评了说谎的孩子,认为因为一个人耽误了所有人实属不该,这么小就学会了说谎,以后还了得,敢做不敢当应该好好的被教育,等等。
最后,有家长出来承认了此事,原因是孩子要上晚接班,在学校里待将近2个小时,为避免孩子无聊,给孩子拿了本漫画书作为消遣。
这个案例中,孩子做的有错吗?如果从道德的标准去衡量,确实有问题,就像那位跳出来谴责孩子的家长一样,这个孩子需要被教育,他应该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在这么大压力下,面对那样的权威、如此可怕的气场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可怕结果,需要怎样的勇气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站出来承认这件事情。
我想,把我放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也不会承认,因为我不敢!
首先,老师的方法欠妥,带本漫画书真的就有那么大危害!?又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让孩子妥协?
其次,家长的批评过于偏激,将普通大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社会认定的君子。
对比成人的世界,前者常常为了取得聊天的效果,夸大其词,扭曲事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再看看孩子的世界,难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更大的冲击,说了所谓的谎话就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吗?
当然,你一定也清楚,我们这么说绝不是赞成孩子去撒谎,而是通过成人的世界横向对比一下孩子的世界,这样我们便能更好的理解下面的这个结论:
相较于成人,孩子有着最纯洁的内心,他们最初说谎都是成人有意或无意创造了说谎的机会;任何人说谎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或好的或坏的;多拿自己和孩子做横向比较,而不是去考验孩子的道德。
在了解上述结论的情况下,我们把应对谎言的办法总结为以下几条:
首先,我们自己要勇于接受孩子的真话,并且要对孩子言而有信。后者自不必说,前者需要更多的修炼,因为真话并不都是我们想听的话,比如上节课提到的 “我恨奶奶”的故事。
又比如,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终于承认自己撒了谎,而在知道真相后,父母又开始指责孩子,谴责他为什么撒谎。而这就是真相,他确实撒谎了,你是否能够接受,而且是坦然接受。
其次,不要考验孩子的道德,用谎言来应对谎言。
比如,明明知道孩子考试没及格,却绕着弯的问孩子成绩,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可能选择撒谎,父母因此大发雷霆,说孩子竟然敢说谎。事实上父母是不是先表现的不够真诚,掩盖了自己已经知道真相的事实,反过来却要埋怨孩子在撒谎。
再次,不要急着拆穿孩子的谎言,任何人都希望自己那么难堪。
比如,乐乐拿了同学的玩具,因为他太喜欢了,想多玩一会儿,此时妈妈并没有试图拆穿儿子的谎言,只是向乐乐描述同学因为玩具丢了有多着急,乐乐显然捕捉到了同学的情绪,他不希望那样,很情愿的拿出了玩具。
最后,出于为人父母的本性,我们自己都会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孩子撒谎,也许是描述不清楚、也许是想通过夸张引起你的注意、也许他仅仅是暂时不想让你知道。这些就随他去吧!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为了便于大家能更好的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们在对比了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后,给出了应对孩子撒谎的四条建议,概况起来分别是:应对真话需要勇气;不要考验孩子的道德;不急着拆穿孩子;倾听为人父母的本性。
希望你今天有收获,也希望你把今天的课程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头条:https://www.toutiao.com/c/user/64121303883/#mid=1598244505380877)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