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可查看范围分为:全部,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半年可见。
三分之二的人选择设置为了三天可见。这是为什么?
曾经红火热闹的朋友圈,变得寂静无声。除了能看到商家卖货,很难再看到一个人的真实动态?
和朋友聊天,偶尔聊到了这个问题。
有一位朋友的回答是:
随着年龄增长,我学会了沉默,也学会了闭嘴。
对于他这样的一个大转变,我确实感到很意外,
曾经在朋友圈他的活跃度可是相当高的,最爱闹腾的他,如今在朋友圈却很难再看到他的身影,确实让人费解。
他说曾经宣泄情绪肆无忌惮,一点不开心,好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此时的心境,知道他的不容易,好寻求到些许安慰。
可是后来发现,自己的不开心除了自己能懂,无人可懂。
除了自己真正关心自己,谁又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无非就是让真正爱自己的人也不得安生而已。
开心的第一时间分享于大家,在别人眼里无非也就是在炫耀,没有人会真正的与你苦乐同甘。
或许吧,谁都没有义务是谁的观众,给你点个赞是捧场,路过,走过,错过也实属正常。
你的动态在别人眼里,有可能就是个饭后谈资,有可能就是个闲聊笑话,
你的难过极有可能是别人眼中的一种乐趣。
因为与自己无关的事,谁都没有必要提起更多的兴致去深思熟虑。
所以你并没有多少观众,并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的在乎你,真正能陪你我一起哭一起笑的人少之又少。
在网上看过这么一句话:
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要辗转反侧地熬几个秋,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
所以后来渐渐的明白,也就渐渐的淡出朋友圈。
还有一个朋友说,我设置成了三天可见,不是不发朋友圈了,而是发了,设置成了仅自己可见。
我听后瞬间笑了,我以为只有自己这么干过,原来大家都一样。
可是仔细一想,又有种想哭的感觉。
长大后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才活的这般委屈,这般痛而不语。
即使内心已经百零憔悴,却还是要装作一副不痛不痒的神情,我们不再逢人就说,不再逢人就哭,
而是将所有的委屈打包起来留给自己慢慢消化。
或许,一些难过之事,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再痛苦之事,扛一扛也都会过去。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所以没必要搞的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也许你所在意的那些事,根本就不是一些事儿,有些悲伤也只是一时的,在雨过天晴之后只会显得微不足道。
其实我们还是我们,只是长大后的我们把所有情绪调成了静音。
不是变得忍气吞声,只是知道了语言并不能解决问题,说出来也只是无济于事。
也明白了万事皆苦,唯有自渡,自我宽慰才是唯一的出路。
杨绛先生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些黑夜,需要自己走过,有些荆棘,需要自己跨过,有些阴霾,需要自己度过。
我们都逐渐成长为了不动声色的大人,都习惯的成了那个看故事,听故事的,而不再是讲故事的人。
长大后的我们,真的变得越发沉默,连朋友圈也变得冷冷清清。
不再是曾经嬉笑怒骂的地方,不再是情感随意宣泄之处,逐渐成了各自疗伤的秘密基地,成了微商发家致富的平台。
我们都成了时间的看客,朋友圈的看客,不再充当主角,不再过多表达,只是静心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儿,哪怕自己一个人也其乐融融,乐得自在。
沉默不是因为变得冷酷无情,只是在经历了世间的真假,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后,变得越来越谨言慎行。
有了委屈,自己调节,从什么都想说到一言不发,而这个过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不再浮躁,不再矫情,尽可能的让自己沉淀,让内心更充实,让灵魂变得更有深度。
所以我们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变得越来越沉稳。
生活无论如何,都得继续,都在继续,我们无权说不,唯有不断的去试错,去经历,才能将幼稚变为深沉。
如果朋友圈不再是你倾诉的地方,那就抬头望望天空。
听说想哭的时候抬头望天空,眼泪会流回去。
我试了,原来真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