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晋楚争陈

公元前570年。

楚国令尹婴齐带领水师与吴国在长江的采石港被吴国打败。

注:

【采石港:古地名。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镇。】

婴齐羞愤成疾,还没有回到楚国都城郢都,就死了。

楚共王就晋升右尹壬夫为令尹。

注:

1.【壬夫:字子辛,楚穆王之子。春秋楚共王时令尹。以亲族跃居高位,执政期间,轻举妄动,屡次兴兵侵害小国。小国怨恨而群起叛楚,尤以陈国为最。楚人发兵讨陈之叛,陈人申诉说:“令尹子辛,实侵欲焉。】

2.【右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置,左尹、右尹都在令尹之下。楚国的令尹相当别国的相、丞相,左尹、右尹相当别国的副丞相,战时也帅兵参战。《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


壬夫为人贪婪卑鄙,经常向属国索贿。

陈成公不堪忍受,就派辕侨如出使去晋国,请求归顺晋国。

晋悼公于是在鸡泽(河北邯郸市东北)大会诸侯,召开盟会。

又在戚地(河南濮阳戚城)再次大会诸侯,与诸侯会盟,吴子寿梦(子爵)也来参加盟会,于是中原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国之势大振)。

注:

1.【陈成公:妫姓,名午,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69年在位,在位30年。陈灵公之子。

陈灵公十五年(前599),灵公被大夫夏征舒射杀,灵公太子午逃往晋国。夏征舒自立为陈侯。陈成公元年(前598)冬天,楚庄王以夏征舒杀死陈灵公为由,带诸侯之兵讨伐陈国。杀死夏征舒后,从晋国接回陈灵公的太子妫午,立为陈君,就是陈成公。】

2.【鸡泽:河北邯郸市鸡泽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北端靠西,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黑龙港流域,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

鸡泽是九国诸侯同盟地、毛遂故里。 】

3.【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

戚城是黄河东岸隶属卫国的一个小型城邑,面积仅14.4万平方米,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城,竟然成为诸侯争夺的焦点。清顾栋高《大事表》中所说:“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一个世纪内,诸侯在卫国会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7次。】


陈国的背叛让楚共王大怒,把失去陈国的责任归罪于壬夫,把壬夫杀了。

任命壬夫的弟弟公子贞(字子囊)为令尹。

注:

【公子贞:春秋时楚令尹。名贞,字子囊。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楚共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68),子辛(公子壬夫)被杀后为令尹。先后率师伐陈、郑、鲁、宋诸国。从多次征战中深感楚、晋力量不相上下,主张不与晋争然霸,未被楚共王采纳。】


公元前569年。

楚共王检阅军队(大阅师徒),出动兵车五百乘,讨伐陈国。

这时陈成公午已薨,世子弱嗣位,史称陈哀公。

陈哀公畏惧楚国的兵威,就又归附于楚国。

注:

【陈哀公:妫姓,名弱,公元前568年-公元前534年在位,在位35年。陈成公之子。】

晋悼公听说陈国又叛变了,大怒,就要起兵与楚国打一仗,争夺陈国,忽然来报,说:无终国君嘉父,派大夫孟乐来到晋国,献上一百个虎豹皮,并上奏说:“山戎诸国,自从被齐桓公征服,一向安静,近来因为燕、秦两国势力微弱,山戎利用中原没有霸主的机会,又开始大肆侵掠,无终国君听说晋君精明,将会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因此在诸戎之中宣扬晋国的威德,诸戎都愿意加盟,所以我无终国君派我前来报告,请指示(山戎诸国,自齐桓公征服,一向平靖,近因燕秦微弱,山戎窥中国无伯,复肆侵掠,寡君闻晋君精明,将绍桓文之业,因此宣晋威德,诸戎情愿受盟,因此寡君遣微臣奉闻,惟赐定夺)。”

注:

【无终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州区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晋悼公召集诸将商议。

群臣都说:“戎狄不讲究亲情和信誉,不如讨伐他们。当年,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先平定山戎,然后征伐楚国。正是因为戎狄的财狼本性,必须使用武力才能征服他们(戎狄无亲,不如伐之。昔者,齐桓公之伯,先定山戎,后征荆楚,正以豺狼之性,非兵威不能制也)。”

司马魏绛却持不同意见,说:“不可,如今诸侯刚刚结盟联合在一起,霸业还没有稳固,如果兴兵讨伐山戎,楚国必然乘虚而入,那么诸侯就会背叛晋国而归附楚国。至于戎狄,那就是禽兽,而诸侯,却是兄弟啊。得到禽兽而失去兄弟,不划算啊(今诸侯初合,大业未定,若兴兵伐戎,楚兵必乘虚而生事,诸侯必叛晋而朝楚,夫夷狄,禽兽也;诸侯,兄弟也。今得禽兽而失兄弟,非策也)。”

注:

【魏绛: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晋悼公说:“和戎人结好,可行吗(戎可和乎)?”

魏绛回答说:“和戎人结好,有五个好处:戎人与晋国相邻,他们有很多空旷的土地,而物资很少,所以土地便宜,货物很贵,我们用货物交换他们的土地,可以扩大我国的地盘,这是一;结好以后,就没有了侵掠,边境的居民可以安心耕种,这是二;以恩德怀柔的策略使远方的部族归附,不必动用军队,这是三;如果戎狄都归顺我晋国,必然会使周围的诸侯震惊,诸侯都会畏惧佩服,纷纷投靠,这是四;我们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南方的楚国,这是五。有这五个好处,主公您怎么会不同意呢(和戎之利有五:戎与晋邻,其地多旷,贱土贵货,我以货易土,可以广地,其利一也;侵掠既息,边民得安意耕种,其利二也;以德怀远,兵车不劳,其利三也;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诸侯畏服,其利四也;我无北顾之忧,得以专意于南方,其利五也。有此五利,君何不从)?”

注:

【和戎:hé róng ,1.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2.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明 马銮 《明妃》诗:“安边无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

晋悼公大悦。

派魏绛为使臣,前去与戎狄谈判结好。先和孟乐来到无终国,与国王嘉父商议停当,嘉父就号召山戎诸国,都来到无终国参加盟会,歃血定盟:“如今晋侯新任霸主,主盟中华,诸戎愿意遵守规定,捍卫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国土安宁,如有背盟,天地不佑(方今晋侯嗣伯,主盟中华,诸戎愿奉约束,捍卫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宁宇,如有背盟,天地不佑)!”

诸戎受盟,各各欢喜,纷纷给魏绛送来土特产,魏绛表示感谢,分毫不受(以土宜献魏绛,绛分毫不受),诸戎都互相夸赞:“上国使臣,如此廉洁!”倍加敬重。

魏绛把与诸戎订立盟约的喜讯回报给晋悼公。

晋悼公大悦。


此时楚国令尹公子贞已经征服了陈国,又转移军队前来征讨郑国。因虎牢关有重兵防守,汜水这条路走不通,就经由许国望颍水而来。

注:

【颍水:古河流名。即今颍河。经登封、禹县南流至临颍。楚兵由陈至郑,经许至颍河,是走南路。而由汜水经虎牢,乃是东路。】

郑僖公髠顽大惧,召集六卿共同商议,哪六卿?

公子騑,字子驷;

公子发,字子国;

公子嘉,字子孔;

三位都是郑穆公之子,是郑僖公的叔祖辈。

公孙辄,字子耳,是公子去疾之子;

公孙虿,字子蟜,是公子偃之子,

公孙舍之,字子展,是公子喜之子,

三位都是郑穆公之孙,袭父爵为卿,是郑僖公的叔辈。

这六卿都是长辈,一直执掌郑国的政事(都是尊行,素执郑政)。

郑僖公髠顽本人心高气傲,也不怎么尊重他们,因此君臣多年不和。上卿公子騑更是互不相容(不甚加礼,以此君臣积不相能,上卿公子騑尤为凿柄)。

注:

1.【积不相能:同“素不相能”,即多年不和。能,和睦,融合。】

2.【枘凿:rui zao,枘,榫头。凿,榫眼。“方枘圆凿”的略语。方榫(sǔn)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容。】

今天的会议,郑僖公的意见,是坚守,等待晋国救援。

公子騑反对,说:“俗话说‘远水岂能救近火’,不如归顺楚国。”

郑僖公说:“归附楚国,那么晋国的军队又来攻打,怎么抵挡?”

公子騑回答说:“晋与楚谁可怜我们?我们依据什么选择投靠这两国?只是谁强大就投靠谁!今后咱们就把贡品和财物都堆在国门口,楚国来了就和楚国结盟,晋国来了就和晋国结盟。两雄相争必有一个失败的,等待强弱已分,我们就选择强者归附,靠强者庇护我们的百姓,不也可以吗(我亦何择于二国?惟强者则事之!今后请以牺牲玉帛待于境外,楚来则盟楚,晋来则盟晋。两雄并争必有大屈,强弱既分,吾因择强者而庇民焉,不亦可乎)?”

郑僖公强烈反对,说:“要是像你这么说,我郑国天天等着投降,那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如驷言,郑朝夕待盟,无宁岁矣)!”

郑僖公就要派遣使臣去晋国求援,诸大夫都害怕违背了公子騑的意见,没有人肯去。

郑僖公发了脾气,你们都不去是吧?那我亲自去(发愤自行)。说走就走,当晚在路途中,找个馆驿住下。

公子騑派门客埋伏,刺杀了他。对外假说是暴病而亡,立郑僖公的弟弟嘉为君,史称郑简公。

注:

【郑简公:姬姓,名嘉,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30年在位,在位36年。】

派人向楚国令尹公子贞汇报,说:“归附晋国都是髠顽(郑僖公)的意思,如今髠顽已死,愿意与楚国结盟,请求退兵罢战!”

楚国令尹公子贞接受了盟约,撤兵回国。

这是公元前566年的事。


附注:

1.魏绛;2.魏氏在晋之崛起——魏绛


一.【魏绛】:

魏绛(?-前552年),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魏绛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

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人物生平】

魏绛,即魏庄子,也称魏昭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卿。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年至前559年)。

据《春秋左氏传》,晋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晋悼公3年(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事后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绛。

魏绛执法时已预见到后果的严重性,但为了整肃军纪,将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说"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自己身为司马,应负责任。尤其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呈书以后,魏绛即要自杀,为人阻挡。

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主要贡献】

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

晋悼公4年(前5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戎。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

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利":

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

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三,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争霸中有威摄作用;

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

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于是悼公使魏绛和戎。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12年(前562年),仅短短的8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8年之中,9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谢绝所赐之乐,对悼公说:"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辞谢再三,方才接受。

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据《左传》襄公9年(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10年(前563年),与士鲂戍梧及制。13年(前560年),佐栾魇将下军救寺。18年(前555年),与栾盈以下军克寺。《左传》襄公九年记及率军作战时即有"魏绛多功"之语,可见他在多年率军作战中,战功颇多。可惜因史料阙佚,不能知其指挥军队的详细情形。

魏绛居功不傲,不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不居功,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仍甘为赵武之佐。他曾请悼公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所有这些,都是难得的品德和识见。

魏绛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

卒后谥为昭子。

【领兵作战】

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

据《左传》襄公九年(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

十年(前563年),与士鲂戍梧及制。

十三年(前560年),佐栾魇将下军救寺。

十八年(前555年),与栾盈以下军克寺。

《左传》襄公九年记及率军作战时即有"魏绛多功"之语,可见他在多年率军作战中,战功颇多。

可惜因史料阙佚,不能知其指挥军队的详细情形。

此外,魏绛居功不傲,不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不居功,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仍甘为赵武之佐。

他曾请悼公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所有这些,都是难得的品德和识见。魏绛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


二.【魏氏在晋之崛起——魏绛】摘自:360百科; 昵称VChmUhmv 2017-06-20

 魏武子之后依《史记魏世家》和《世本》当为魏悼子。“(魏武子)生悼子,悼子徙治霍。”

《史记》关于魏悼子的记载很少。

其原因,一方面是此时在晋国权力大的晋卿不是魏氏;

另一方面,魏悼子其人无多大做为,从其谥号“悼”来看,《史记正义》曰:“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魏世家索隐》:“《系本》云:武仲生庄子绛,无悼子。又《系本.居篇》曰: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则是有悼子,《系本》卿大夫代自脱耳。”《世本》一书,一处记有悼子,一处记无悼子,一方面说明《世本》一书的自相矛盾,另一方面表明悼子的在魏国历史中的地位:悼子为什么要“徒霍”我们已无从可考,但其虽“徒霍”在魏氏历史上并无多大影响,否则《世本》也不会一处记有悼子,一处记无悼子。

而我们从《左传》或是《史记》记载来看,并没说魏寿余或是魏锜是魏悼子。

此二人究竟何人是魏悼子还有待论证。

另外《晋世家》中又记载了一个其“魏文子”:“(晋景公)八年,使郤克於齐。……魏文子请老休,辟郤克,克执政。”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晋景公八年为公元前592年。

无论是在《魏世家》还是在《世本》都无魏文子之人出现。

二书都记魏悼子之后为魏绛。

从上条史料来看,“魏文子”在当时晋国是很有地位的,当时郤氏在晋国势力极大,魏文子如要执掌国政,似郤氏都得让之,可见魏文子在晋国地位之高。

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魏世家》和在《世本》中都没有记载?

我们参看《左传》方知,此人当是范武子,而不是魏文子。

《左传》:“(鲁宣公十七年)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乃请老。郤献子为政。”其注曰:“《晋世家》作‘魏文子请老休’误。”

范武子即士会,参看当时晋国的政治形势,此人确应为范武子,而不是魏文子。

那么,魏寿余和魏锜,二人究竟何人是魏悼子?

《世本》记悼子徒霍,我们或可以从此得出。

霍地本为先轸后人的封地。

《左传》:“(鲁文公五年)晋赵成子、栾贞子、霍伯、臼季皆卒。”其注云:“霍伯,先且居之子,僖三十三年代其父将中军。霍,盖其采邑。”先氏后来当失去了封地,原因是参与了晋灵公即位时的一场政治斗争。

《左传》:“(鲁文公七年)先蔑奔秦,士会从之。”先蔑为先且居之子,当时赵盾主张立灵公,而先蔑主张立公子雍,赵盾胜,先蔑出逃,以后晋军里再也没有先氏之人为将或佐。

可见此事之后,先氏势力在晋国被除。

上文记,魏寿余由于骗士会回国以魏地假降于秦,魏寿余当是魏地之主。不是魏地之主,秦也不会相信,而毕万封于魏,魏武子未徒,魏地之主当是袭魏武子之位的封君;魏寿余由于得罪了秦国,怕其报复,极有可能徒于他处。而先氏已逃往秦国,霍地已空,于是晋君由于魏氏有功,将霍地封于魏氏。

如此,则魏寿余是魏悼子无疑。

魏锜与魏寿余又是什么关系呢?

从上边的引文看,我们可以知道如下三点。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魏锜是十分勇猛的武将。

[if !supportLists]二、[endif]魏锜求立公族未得。

[if !supportLists]三、[endif]魏锜的时间跨度,公元前597年其作战就十分勇猛,而公元前575年,其勇猛不亚于当年。

可见公元前597年到公元前575年,他的年龄应在20到50岁之间。

如此年龄段,他不可能是魏武子之子,而只能是魏悼子之子。

“求公族”意为想成为晋国的公族。

“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可见当时要想立为晋国的公族,必须是卿之嫡子。

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魏地封主还在世,当是魏寿余,而魏锜是魏寿余的嫡子。

那么魏锜为什么“求公族不得”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魏寿余不是三军将、佐,也就不是晋卿,所以魏锜就没有资格成为晋国公族。

我们从各书记载来看,在魏武子被免职后,到魏绛而止,晋国将佐里没有魏氏之人。

《左传》:“(鲁成公二年)郤克将上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依《十二诸侯年表》鲁成公二年为公元前589年。)

《晋世家》载:“(晋景公)十二年,晋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依《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二年为公元前588年。)

其实在公元前570年,魏绛斩晋君之弟杨干的仆人时,他的职位才仅仅是中军司马。

无论是魏寿余还是魏锜,在晋国当时还不是地位很高,未做将、佐。

而《史记》和《世本》都记悼子之子魏绛继悼子之位,可见魏锜在公元前575年被楚将射杀之后,其弟魏绛成为魏寿余的继承人,而后终继魏封。

如此我们可确定一个魏悼子一定在位的时间段:公元前614年到公元前575年。

如前所述,如果魏武子在胸部受伤之后被免职,没有多久便死去,那么魏悼子可能在公元前630年左右继位,此时武子在世的话也就是四十五岁左右,而悼子此时也就是二十多岁。至公元前575年悼子约七十多岁。

魏绛为魏锜之弟,此时约四十多岁。

魏绛约于公元前575年后没几年继位,由于其兄为国捐躯,魏氏在晋国的地位有所提高,魏绛被任为中军司马。

我们从公元前570年到公元前562年魏绛的表现,也能看出魏绛的年龄。

魏绛在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他还敢于在公元前570年继位之初就辱晋君之弟而斩其仆,我们能看出魏绛成熟的政治气度,其年龄当已不小。

   《晋世家》载:“(晋悼公)三年,晋会诸侯。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当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方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戮其仆。悼公怒,或谏公,公卒贤绛,任之政,使和戎,戎大亲附。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绛,九合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乃受之。”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晋悼公三年为公元前570年。

魏氏在晋国的再次强盛,是自魏绛,而魏绛的复出,是因为晋悼公“问群臣可用者”。

《魏世家》载:“悼子徙治霍,生魏绛。魏绛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徙治安邑。魏绛卒,谥为昭子。”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悼公三年为公元前570年,悼公十一年为公元前562年。

《十二诸侯年表》载:“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魏绛辱杨干。四年(公元前569年),魏绛和戎。十一年(公元前562年),赐魏绛乐。”

魏氏可谓在毕万和魏武子的时候很兴盛,悼子时中衰,到悼子之子魏昭子之时,魏氏在晋国再次兴盛。在公元前570年到公元前562年,依《史记》魏绛一定在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