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晋军阵容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
注:【晋景公:姬姓,名獳,又称据,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在位19年。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在晋景公执政期间,晋军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中先后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然而,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晋军遭到楚国的打击,导致楚庄王称霸。公元前583年,晋景公派兵参加伐蔡攻楚破沈之战,成功攻入楚国本土,结束了楚国的霸业。在公元前589年的晋齐鞍之战中,晋景公派兵击败了齐国。晋景公晚年时将国都从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更名为新绛。随后,他采取军事行动,消除了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首次胜利。】
晋景公听说楚庄王亲自率兵讨伐郑国,就派兵救援。
拜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穀(gu)为副将;
士会为上军元帅,郤克为副将;
赵朔为下军元帅,栾书为副将。
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
韩厥为司马。
还有部将魏錡(qi)、赵旃(zhan)、荀罃(ying)、逢伯、鲍癸等数十员。
出动兵车共六百乘,在公元前597年夏六月,从晋国都城绛州出发,来到黄河渡口,前哨探得郑国都城被楚军围困日久,没有等来晋国的救援,已经投降楚国了。楚国军队也要班师回国了。
荀林父召集诸将商议,是继续前进还是退兵。
士会说:“救援郑国我们没赶上,现在去找楚国交战就没有借口了。不如班师退兵,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救之不及,战楚无名。不如班师,以俟再举)。”
荀林父同意这个建议(林父善之),就命令诸将班师。
中军一员上将,挺身出来说:“不可,不可!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能够扶倾救难。如今郑国等待我们救援不到,不得已才投降楚国;我们如果能够打败楚国,郑国必然还会归附在我晋国名下。现在要抛弃郑国,而逃避与楚国交战,那么那些归附于晋国的小国还能依仗什么呢?那样的话,晋国就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了!元帅如果执意退兵班师,小将我情愿率领本部人马前去与楚国交战(不可,不可!晋能伯诸侯者,以其能扶倾救难故也,今郑待救不至,不得已而降楚;我若挫楚,郑必归晋。今弃郑而逃楚,小国何恃之有?晋不复能伯诸侯矣!元帅必欲班师,小将情愿自率本部前进)。”
荀林父一看,请战这人是中军副将先穀,字彘(zhi)子。
荀林父说:“楚庄王亲自带兵,兵强将广,你带领一只小股部队独自渡河与他们交战,犹如拿肉给恶虎投食,有什么用(汝偏师独济,犹如以肉投馁虎,何益于事)?”
先穀咆哮大叫道:“我如果不去与楚军交战,让他们说我堂堂大晋国,竟然没有一个敢出来战斗的人,真是耻辱!这次就算死在战场,也不能失去志气(我若不往,使人谓堂堂晋国,没一个敢战之人,岂不可耻?此行虽死于阵前,犹不失志气)!”
说罢竟出营门,遇赵同、赵括兄弟,告诉他俩人说,“元帅畏惧楚军,要退兵班师,我自己单独领兵过河,去找楚军交战(元帅畏楚班师,我将独济)!”
赵同、赵括说:“大丈夫正当如此,我弟兄愿率本部相从。”
三个人没有得到荀林父元帅的命令(不秉将令),就擅自带领本部人马渡过黄河。荀罃(ying)不见了赵同,军士报道:“已随先将军去迎战楚军了。”
荀罃大惊,告知给司马韩厥。
韩厥特地来到中军(特造中军),来见荀林父,说:“元帅没有听说彘子(先穀,子彘子)渡河了吗?如果他们遇到楚军,必定失败。您是三军主帅,先穀出兵失败,责任都是您的,那该怎么办呢(子总中军,而彘子丧师,咎专在子,将若之何)?”
荀林父悚然问计。
韩厥说:“事已至此,不如三军一同进发,如果能够获胜,是您的功劳,万一失败了,三军六位元帅分担责任,这不比您一个人承担责任强吗(如其捷,子有功矣,万一不捷,六人均分其责,不犹愈于专罪乎)?”
荀林父躬身拜谢,说:“你说的对。”
于是就传令三军一同度过黄河,在敖、鄗二山之间安营扎寨。
注:【敖、鄗(hao)二山:古代山峰名。今河南荥阳市西北】
先穀听说大军都过河了,大喜,说:“我就知道元帅得听从我的话嘛(固知元帅不能违吾之言也)。”
这是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前的晋军情况。
附注:晋国军队将领简介:
1.【荀林父: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称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长子,荀息的孙子,智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是晋国中行氏家族的开创者。
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公元前636年-公元前581年)。】
2.【先穀:姬姓,先氏,名穀,亦作谷,曾祖先轸采邑于原,又称原穀。先穀得彘(zhi)地(山西霍州)为封邑,故又称彘子。
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先克之子。先氏家族败亡的罪魁祸首。
公元前618年,先克被族人先都所刺杀,执政者赵盾与先氏交厚,所以对幼年的先穀多加照顾。后来赵氏家臣臾骈猝死,赵盾让年轻的先穀接替臾骈的职位,跻身六卿。
公元前601年,赵盾去逝,郤缺执政,先穀将上军。
公元前597年,郤缺也死了,接替郤缺执政的是刚正却又木讷的荀林父。先穀佐中军,六卿当中仅居荀林父之下。
这一年,晋楚爆发邲之战,晋三军六卿悉数出征,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上交战。晋军中诸卿建议撤退,不宜与楚军争锋,先穀因平日就与荀林父政见不合,对于退兵嗤之以鼻,并率领所部擅自渡河,荀林父闻讯后,无奈率全军跟进,晋军被先穀毫无准备的拖入战场。邲之战中,晋军兵败如山倒,荀林父回国后,请求国君赐死,尚且为先穀遮祸。
躲过一劫的先穀没有过多的反省,只是担心将来国君会找他算账,为防不测,竟于公元前596年率领鲜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袭晋国,后阴谋失败,晋景公大怒,杀先穀,族灭其家,显赫一时的先氏凋零了。】
3.【士会:刘姓,士氏,名会,字季。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
士蔿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尧帝后裔,刘姓祖先,按《汉书》及《刘氏大成谱》记载,士会后裔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
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
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执政。
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
4.【郤克:姬姓,郤氏,名克,谥献,称郤献子。郤芮之孙,郤缺之子。
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壮的元帅,生于世卿之家,而长于阡陌之间。后承袭父职为卿,与赵朔、栾书为至交。
公元前592年,接替士会,执政。对内和睦众卿,对外与楚周旋。于公元前589年,大败齐师于鞍,吹响晋国复兴的号角。对敌虽刻,对内则缓,其博闻多能、惠而内德、智能翼君,有赵衰、范会之风,故谥之曰“献”。】
5.【赵朔:嬴姓,赵氏,名朔,谥号为“庄”,称赵庄子。赵衰之孙、赵盾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其妻为晋成公之女赵庄姬(赵庄姬的称谓构成:夫氏+夫谥+姓。《史记·赵世家》记载其为晋成公之姊,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
公元前601年,赵盾卒。赵盾死后,将赵氏公族大夫之位让给赵姬(赵衰之妻,晋文公之女)之子赵括。赵括继任赵氏宗主之位。但是赵括跟其兄赵同都没有德行,全族的希望都放在赵朔身上,所以赵朔很快便成为卿。其后晋国大夫胥克有蛊疾,郤缺主理政务。其后,废胥克,使赵朔为下军副帅。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师与楚进行邲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士会将上军,赵朔将下军,郤克、栾书、先縠、韩厥、巩朔为副。】
6.【栾书:姬姓,栾氏,谥号为武,称栾武子。栾枝之孙,栾盾之子。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任下军佐,十一年(公元前589年),参与晋齐鞍之战,大胜齐国。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拜中军将军。十五年(公元前585年),援救郑国,迫使楚国退军,讨伐楚国的盟友蔡国。击败秦国,屡建功勋,成为晋国正卿。
晋厉公指使外嬖胥童数人杀死"三郤"(郤至、郤锜、郤犨),胥童乘势将栾书、荀偃劫持,后被厉公赦还。栾书联合荀偃趁厉公出游,诛杀胥童和晋厉公,拥戴晋悼公即位。一生历任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三朝,并于前587年到前573年担任正卿。他才能卓越,从谏如流,颇识大体,口蜜腹剑,包藏祸心,为保卫自己的权威与利益而不择手段,最终激化国内诸多矛盾,导致晋国内乱暴发。周简王十三年,去世,栾书去世。遗物有《栾书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7.【赵婴齐:嬴姓,赵氏,名婴齐,因食邑于楼,故又称楼婴。赵衰与赵姬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国大夫赵衰等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先到翟国,赵衰娶叔隗为妻,生赵盾,母子都留在翟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之后,将女儿嫁给赵衰,称赵姬,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姬很有贤德,主动提出迎回叔隗母子,并且劝说赵衰以叔隗为正室、赵盾为嫡子,宁可自己做妾。赵盾后来得到晋成公的重用,出于对赵姬逊让行为的感激,向成公提起赵姬还有三个儿子,应予起用,于是赵同兄弟三人也成为大夫。
邲之战时,赵婴齐为中军大夫。晋军溃败时,他因早已预备船只,得以率领所部先行渡河撤退,但因没有预先告知赵同、赵括,引起了两人的不满。赵盾的儿子赵朔娶晋国宗女庄姬为妻。赵朔死后,作为赵朔叔叔的赵婴齐却与庄姬有了私情,赵同和赵括因此把赵婴齐放逐到齐国。赵婴齐最后客死齐国。】
8.【魏锜(qi),又名厨武子,被封于吕,又称吕锜、吕武子。魏武子魏犨(chou)之次子,魏悼子之弟、“结草衔环”的典故中打败秦将的魏颗之兄。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率师与楚进行邲之战,魏锜为求当公族大夫未成而生气,竟然想让晋军失败。先行请战被拒,再请求为使向楚求和,却向楚军挑拨与晋交战。楚将潘党追杀他到荧泽,魏锜看见六头糜鹿,便射杀一头献给潘党得已脱身。最后晋军在此战中大败。
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中,魏锜梦中预测到自己会射伤楚共王。开战之时,果然射中楚王眼睛。共王便召唤养由基赐二箭,命令他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射中魏锜颈项,魏锜伏在弓袋上死去。养由基交回一箭复命。】
9.【赵旃(zhan):嬴姓,赵氏,名旃,赵穿之子。(赵穿是赵盾堂弟)
赵穿死后担任邯郸大夫,郤缺死后,赵旃向正卿荀林父讨要卿位,荀林父不允,赵旃怀恨在心。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赵旃与魏锜捣乱,引起楚军的攻打,晋军大败,致使荀林父丧师辱国。后赵旃多次参战,颇有战功。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褒奖鞍之战中立下战勋的大夫,增设为六军十二卿,赵旃担任新下军佐。
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惨遭灭族,赵旃的本家大宗被悉数屠杀,赵氏大宗的赵武因为年幼,不能为卿。赵旃得以升任为新军将。后栾书、郤锜等争权夺利,至前577年,郤锜安排郤犨将新军,赵旃便不见于史册。赵旃死后其子赵胜继任邯郸大夫。】
10.【荀罃(yīng),荀氏、按封地又为智氏,名罃,字子羽,谥号武。荀林父之弟荀首(智首、智庄子)之子。史称智武子。
曾任晋国中军元帅,是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称荀罃。
是晋悼公时期,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名的功勋之臣,政治家、军事统帅。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之时,他与父亲下军大夫荀首共同参战,在楚军强大的军力前,晋军崩溃,智罃被楚国俘虏。荀首俘虏了楚国公子谷臣、射杀连尹襄老。
公元前588年,荀首向楚共王提出用其异母兄弟谷臣交换自己的儿子智罃,楚共王同意了。智罃回国之前谒见楚共王。
楚共王问:"你怨我吗?"智罃回答:"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楚共王问:"那你感激我吗?"智罃回答:"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楚共王问:"你回去,如何报答我?"智罃回答:"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楚共王问:"虽然如此,必告不谷(自称)。"智罃回答:"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楚共王听后说:"晋国,未可与之争。"
智罃回到晋国后,在荀首之后继承为智氏家主。公元前583年,赵武在韩厥的支援下,赵家复兴,智罃对赵武的祝辞为:"吾子勉之,成,宣之后而老为大夫,非耻乎!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导前志以佐先君,导法而卒以政,可不谓文乎!夫宣子尽谏于襄、灵,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