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下班回家,换了一条路线,要经过国际庄有名的棉一纺织厂老厂区,心中总有一种冲动,想要进去看上一眼。冲动也是有缘由的,毕竟我们拆的太多了,说不定哪一天这里也会变成建筑工地,开发商的乐土。
我的母校----河北师范大学,那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那是多少师大学子心灵的家园,不管有怎样的解释,它还是被拆了。数十代人的青春记忆,便化为了乌有。我也去过新校区,但总觉得自己像是回迁户,或者像是来别人家串门,没有了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母校,再也放不下我们的灵魂》。
同样的道理,棉一,更是承载了几代纺织人的青春和生命之重,就像一位老纺织人说的那样:不管户口本上的“籍贯”一行写着什么,不管将来在哪里工作生活,棉纺厂始终是我们心中的故乡!在纺织人的心里,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一种叫作归属感的东西。
那时候,一系列的棉纺厂宿舍早已成为石家庄各个路段的地标。“棉一的”、“棉二的”... 早已成为了生活在纺织厂生活区的人们的标签。石家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也被称为“棉一立交桥”。
如果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建设是石家庄近代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一五’期间的几家棉纺企业的落户,就是石家庄腾飞的第二次大转折。1953年4月,棉一破土兴建。棉二、棉三、棉四分别于1955年、1956年、1957年建成投产。在长安区和平中路北侧,棉一至棉四和第一印染厂自西向东连城一体,成为石家庄真正的地标。很多老石家庄人有些不舍,毕竟,这是一个曾经给这座城市留下深深烙印的企业!
如果你是棉纺厂人,那你一定有在老厂区生活过的儿时经历,那些配套完整的幼儿园,小学,技校,厂区医院,职工活动中心,每周放电影的大礼堂,以及厂区食堂里弥漫的回锅肉的味道,放学时林荫道边嬉戏的身影……
如果你是棉纺厂人,那你一定记得,我们进厂后就能分上宿舍,在厂医院看病基本是免费的!孩子生下来45天就放在厂托儿所,然如果愿意还可以顶替父辈进厂上班。
上世纪50年代,一个纺织工人每月挣五十多块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呢!
那时候,纺织女工自豪地称自己为“织女”。
走进厂区,是长长的、宽宽的主干道,旁边设有橱窗,干道的尽头是厂区的标志性建筑,用雕塑和标语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依然在俯视着这里的一切。
有些破败的建筑,还在用自己虽然沧桑,但挺拔的身躯,支撑起昨日的辉煌,也支撑着自己的尊严。
我走进了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车间,望着那空旷的场地、报废的纺机、高悬的风扇,还有那永远定格的时钟,极力压抑自己的内心起伏,闯入脑海中的,是当时热闹有序、快乐自信的想象场景。
走在办公区,见到的是那时候标配的水磨石地面、红色的扶手,以及收发室那可以推拉的窗户。我在想,又有多少青春的脚步,曾经在这里踏响,去追逐着他们愿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和梦想。
我们真的不想与棉一说再见,不想让它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变成了另一片水泥森林。以棉一的位置、面积,以及建筑的丰富性,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是完全具备做成一个创意产业区的,甚至有可能成为石家庄的一个旅游景区。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也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有的甚至是很难克服的,比如,我们石家庄没有像样的产业和品牌,这就基本封堵了我们做产业园区的道路。再有就是,石家庄没有厚重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很难形成文化消费。
值得庆幸的事儿,有些有识之士已经落户于此,经营着自己的创意生意,只可惜还是过于单薄,没有形成气候。但是,这就是星星之火,总有燎原的那一天。
我们要想保住这片拥有这座城市集体记忆的土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我们必须形成集体共识,我们不能再失去棉一。再则,确立这片土地的规划,使其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个愿望是一定能实现的。
咖叔也算与棉一有缘吧,曾经也是它的一员,户口本上还写着棉五的字样,职业是教师。我一直认为,城市不仅是用来居住和工作的,更应该装得下我们的记忆和灵魂。
咖叔是个念旧之人
美女却是为未来护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