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峰
在做妈妈之前,经常听到宝妈抱怨。有了孩子,什么都打乱了,什么都做不成。尤其是新生儿,黑白颠倒,整天哭闹。难上加难。这该怎么办呢?
我不是医生,只能就自己从孕期一路走来的体会写一写。孕前,我的作息时间是晚上11点睡觉,早晨4点起床。工作之余,自学古典文学和写作,跑步,认识植物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孕期,放弃了跑步。晚上9点睡觉,早晨5:30起床晨读。整个孕期的作息也都在这个时间段内波动。
现在我女儿快三个月了。除了月子期间,有过两三个晚上哭闹。在绝大多数时间,她的作息时间与妈妈神同步。夜间亲喂两次,但时间不长。女儿吃饱奶就继续睡觉了。也就是我生完孩子之后,我的睡眠质量并未受损。这是保证每天早起最大的后盾。
我的孩子身体健康,作息规律。也许和孕期和哺乳期较为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有着直接关系。现在,包括将来孩子上小学之前。晚上九点前入睡都是需要每天坚持的。毕竟,要从小培养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妈妈亲自执行,更有说服力。个人精力充沛,体魄健壮。孕期以来,一次感冒都没有,产检,生娃,带娃一切顺利,也得益于此。
时间管理方面。开工读书或写作时,专注非常重要。开工前,拟定一个几小时内必须完成的小计划。贴在电脑桌上。执行时,手机放在一边,设置静音。电脑也退出社交软件,保留查资料,点击学习为主的网页。小目标完成以后,集中处理一下社交信息。这样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宝妈喜欢加入一些育儿群,妈妈交流群。这无可厚非。但优质育儿群,妈妈交流群很少。很多时候沦为闲谈,购物,抱怨之地。严重偏离宗旨。很多时间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偷偷溜走了。所以说,宝妈没有时间学习,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是手机颠覆你的生活,而不是孩子颠覆你的生活。
并非不关心育儿主题,育儿主题也不是什么新概念。我国古来先哲最重视子孙教育,有着悠久的家书传统,比如《颜氏家训》,不是极好的育儿教材吗?还有近人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都是极好极好的。其实,孩子吃什么,穿什么,这些生活起居的照顾还是末事。吃穿用度不一定都要讲究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能做到“树大由直”的。品性教育,人格培养才是头等大事。这才算是真的精贵。
个人读书方面,也有以下几个总结。
(一)、人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会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看别人心得和听讲座上,原文反而忽略了。自以为这就算了解名著了。其实没有。别人的心得,是指引作用。但若以此代替细读名著的工作,一生居人胯下,殆误终身。我用抄书的方法更正,一是尽量熟悉原典,二是拿别人的心得和原典对勘。会对别人的心得,不那么迷信了。所有阐释类作品,都需有一个目的——回归名著本身。所有脱离名著本身的阅读,都是耍流氓。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正读名著和阐释性书籍充满辩证法,相辅相成。
(二)、作为女性,我经常提醒自己拥有精准,理性的思维多么重要。这需要慢慢训练。经常去逛书店,也在图书馆工作,了解到一部分风花雪月的阴柔书籍比较受女性的欢迎。比如《谁的青春不迷茫》,比如《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等。我说刻薄点,翻翻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但要大幅度提升自己就难了。看到写的东西很美就迷糊,其实也就是漂亮的,可有可无的话。真正的学问是要落实到胸襟使命,思想高度的。
(三)、读书是由专到博的过程。举个例子,就《红楼梦》本身,可以展开太多系列性阅读。书单如下:《红楼梦风物考》,《红楼梦诗词歌赋全解》,《红楼梦植物图鉴》,《红楼梦建筑意象》,《红楼梦花鸟园林》,《红楼梦与中国家庭》,《红楼梦人物谈》,乃至《红楼梦辞典》。一本名著为主干,就有诸多枝叶发挥。
(四)、个人读书笔记也好,个人创作也好,都离不开积累。我每天都有做读书笔记,分纸质版和电子档。按照每天晨读和学习的进度,一页页积累。非事物的简单重复,实为螺旋式上升。很多新总结,新收获就是在重温读书笔记之时,整理分析之时得来的。方法愚钝,效果良好。日新之谓盛德。很多灵感不必苦思冥想,汩汩流出。
(五)、思维上,开始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举个例子,现在大学那套教材,学习通识和概论。这套体系是从苏联学来的。对不对呢,不好说。但孔子有说因材施教。可见学习通识和概论,只是人文学科学习的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把一部书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读一部完整的书,跟随这部书起承转合,也是学习方法之一。个人认为优于前者。
25岁做妈妈,个人事业刚起步,等于什么都没有。但不要在意太多,现在练就傍身技能还不算晚。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目标比起来,哺乳期的辛苦不算什么。等孩子大了,去上幼儿园和小学。妈妈也不至于被社会抛弃,有这个根本,才能做高附加值的工作。
尽述完毕。如有新总结,下次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