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看《人类简史》,对里面讲到的人类的基因记忆印象特别深。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是说人为什么总特别钟情于高热量食物,就是因为在人类出现的初期想要吃饱太难了,所以那时我们的祖先如果看到很能顶饱的食物就会疯狂的吃下去,以防不知道下一顿在哪儿。这种记忆就跟随着基因一代代传了下来。类似的还有人类对于黑暗、蛇等的恐惧。意思大概是这样,书里写的比这有趣多了,我讲的太笨拙了。
然后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是我当时读了虽然觉得脑洞大开,但是却不太能相信。直到今天我在姥姥家里听我妈和舅舅闲话家常,我舅舅说,他在外面的酒局上从来没吃饱过。所以无论喝到几点回家,他一定得去厨房里掰一块馒头,泡着开水吃下去,才能爬上床哼哈一觉到天明。我听了简直醍醐灌顶。我妈也是一模一样,她比我舅舅好一点,晚上要是饿了,就是要馒头配鸭蛋,再奢侈一点就冲个鸡蛋汤泡着吃。别的什么也不要。我总是觉得以现在的条件,不说点外卖了,从冰箱里找点什么出来也比馒头鸭蛋强吧。所以对她这种近似于“嫌麻烦”的态度很是无语。但是现在想起来,这就是他们那一代的基因记忆。他们那一代是饿过来的,挨打过来的,即使世事再变迁,条件再好,记忆里最香的食物就是大白馒头。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他们吃的不是馒头,是小时候没被满足的口腹欲,是不饿着肚子睡觉的那份心安。
然后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是生活经历契合上读书感悟的痛快?还是对我妈我舅他们那一代的同情?还是因为我用心爱的人的经历印证了读过的残酷原理,又无法真正的体会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裹着塑料薄膜的同情?
那就希望世界上永远永远不要再有挨饿的小孩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