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读后感。
深潜力:读行一生,致《深阅读》。
一句点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书指南。
书籍简介:作者斋藤孝,现任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等。本书是作者在信息爆炸时代背景下,对读书这件事情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了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底层深处流通着的纯净水。而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生活问题,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唯读书,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跨越障碍,并最终寻见宝贵清流。本书不仅讲述了读书的意义,更提出了“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和“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缓缓叙述中,时刻都传递出了读书的力量。
《深阅读》此书,薄薄一册于手;细细翻读,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书这件事情于此处,得到了无比透彻的解析。斋藤孝认为读书是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与书的“相遇”甚至能决定人生,而读书真的能使人成长。他在序言里有一个十分深刻的比喻:“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 向下深潜, 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需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结合最近遇到的事儿,结合本书提出的“深潜力”,结合个人感悟,促就此文。因为,我坚信,通过读书而具备“深潜力”的人生,注定不一样。透过浊水,获取清流,人生路上,读行相随。
深在广度:别把“杂书”不当书
前两日,和一位网上认识的妈妈聊了一会。她说:“我感觉平时自己很忙,和工作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之类的书都没时间看,更别提你看的那种杂书了。”当时,我正在读《深阅读》,瞬间就想到了里面对“读书”的定义。书中说:“读书有三大意义: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方说,我们有时迫于工作或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我觉得,这位妈妈,之所以会将“读书”分为“读学习工作有关的书”和“读杂书”,大约是没有了解清楚上述的这三点意义。上述三种读书,我们在人生路上都必不可少。谁没几个突击集中K书的应试考试呢?但是关键在于,后面两种读书更不能少。因为后两种类型的读书,就是属于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按部就班地提上日程,才能避免慌乱无助地应付“重要却又紧急的事情”。
通过锻炼精神的读书和让心灵平静的读书,来获得与贤者对话的独处时光。一如书中所言:“大学的存在,正是为了让年轻人接受这样的洗礼,通过读书了解到其他伟人的存在,即使遇见逆耳之言,仍能继续吸取精华。这样在不知不觉间,伟人就会成为自己的伙伴。如此一本本地积累,终将在内心形成由其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
对待孩子的读书也是如此。70、80后们,应该都有同感。谁又没遇到过几个收缴“课外杂书”的老师呢?也许我们的父母,也对“课外阅读”这事有过干涉,认为“课内书”顶顶要紧。当然,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赶上了“全民阅读”的好时代。但我们更应该知会上述三种读书的意义,让自己和孩子的读书“深潜力”,都能深在广度,广而“心怀贤者森林”。
深在思想:别把获取信息当唯一目的
说到读书,还能拓宽知识面,获取未知信息。的确,读书有此作用,但若仅如此而已,互联网足以取代书籍了。斋藤孝说,关键一个注意点在于“用户的意识”:“如果自身修养确实达到了一定深度,在此基础上妥善获取平均水平的网络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自然毫无问题。但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换言之,若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更充分地理清“信息爆炸”背景下的思路,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然何以?唯读书也。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的《启动的活法》中提到:“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通过读书,就如同向贤人学习,就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启动自身的基因。书中的哪怕一句格言警句,一个精彩亮点,一处为你所用,都相当于启动了一个基因。通过读书,还能让我们学习贤人的视角,带来多视角思维。而这,足以影响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我读书的时候,心情异常平和,是一天当中与自己灵魂对话的契机。写读后感和书评,无关物质收入,却带给我莫大的喜悦和充实感,足以荡涤家务辛劳和有时忧愁。我想所谓读书“深潜力”,一定也是深在思想。 坚持长期读书,思想的磨砺程度,可以想见。
深在践行:别把读书当消遣
生活需要娱乐来调剂,但千万别把读书当消遣,因为读书也是需要进阶的。青春年少之时,谁又没有读过几本言情小说呢?而实际上,那个年纪的所拥有的特有的情绪和情愫,真的能从一些优秀的言情小说里得以释怀和共情。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准,长期以往的原地踏步就是倒退。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对读书是这么界定的:“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 ” 除小说外,一些非虚构类的书中确实有不少难理解的内容,而这正是进阶的机会。
我想在这里,用读书提升“深潜力”就全然体现在了“践行”二字:
一方面,践行“读书”这个动作。《深阅读》里的“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给予了极好的建议:“越有价值的书,往往越难读懂,所以有时会由于该不该开始读。在这种时候,请不要犹豫,直接开始吧。不妨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时间的心理准备,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固定节奏,一直坚持下去。如果能利用上下班的乘车时间,或者每天在家里的时间抽出1个小时,你的思想一定能得到深化。若能每天坚持,就会达到相当深的程度。利用时间的方式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致命的差距。 ”
对此,我深有体会:少刷朋友圈、少逛淘宝、少追剧,起得早一些,读书的时间,真的挤挤总会有。而且日积月累,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大脑真的是越用越灵,智慧这件事情也真的可以修炼。
而另一方面,则践行“输出”这个动作。斋藤孝还在书中提到了如何让“输出阅读”变得更为有效,需要满足两个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这样的输出,助于内化。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这一点,让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变得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我觉得概括一下就是,书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你输出的角度,并且“输出促进输入”。
我开始定期写读后感,其实就是留下读书的痕迹。翻过书页上的笔记和划线,都是我人生中的珍宝。在输出的过程中,自然会想到书中的某些地方可以作为引述,而读书的效果更为深入,自己的视角和思维都经历的打磨。
作者:努力幸运的堡,是一名阅读+码字爱好者,也是一名持续学习的妈妈。原创不易,感谢转发,拒绝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