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谁该详写,谁该一笔带过,谁该详细描写容貌,而谁又没必要去浪费笔墨,这是需要作者精心安排的。本文不做详细讨论,只就一点管中窥豹,来领略曹雪芹的生花妙笔。
这一点就是——我的容貌,只出现在对的人眼中。
一、
作为引子,我们先来看第一回中贾雨村是怎么出场的。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主,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我们看到,贾雨村出场时并没有外貌描写,只介绍了名字和出身,再加一句和甄士隐的关系。文字简洁明了,紧接上文“这士隐正痴想”,又自然过渡到下文他们之间的对话。
那么,曹雪芹到底想何时描写贾雨村的外貌呢?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 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
原来是从一个丫鬟眼中写出的,而这个丫鬟,惹得贾雨村诗兴大发,写出“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她也凭借这“回眸奇缘”,成了贾雨村的正牌夫人。
这样写,有没有一种“命运的安排”的感觉?
如果在一出场就描写贾雨村的外貌,就显得文字赘絮,打断了情节。
所以,聪明的作家是不会在一开始或者人物一出场,就把他们赤裸裸暴露在读者眼里的。在没有遇到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和场景时,要懂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
二、
明白了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经典片段——宝黛初会。
林黛玉在这之前也被提到过几次,但都点到为止。第二回中,贾雨村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只说她“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接着写她为母“侍汤奉药,守丧尽哀”,拜别父亲,前往神京。
在进入贾府之后,就算跟众人见面时,作者也耐着性子藏着林妹妹的容貌,只在王熙凤奉承贾母时,用“标致”和“嫡亲的孙女儿”来形容了一回。这些人是不配来欣赏林妹妹的仙骨的,作者在等那个对的人,只有他眼中的林妹妹才是独一无二的。
而作者又耍了一个花招,偏偏在这时宝玉不在场,“庙里还愿去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因为黛玉与众人相见,本就是一个精彩的片段。你看,黛玉用她的小心翼翼让我们欣赏了一遍大家族的气派,满屋脂粉环钗让人目眩神迷,贾母那一声声的“心肝儿肉”也已是“几千斤力气写此一笔”的有力文字,催人泪下,凤姐“丹唇未启笑先闻”的闪亮登场光彩夺目,压过众芳,还有同样精彩的凤姐的外貌描写。
花团锦簇的文字已满纸,若此时此处再加进去宝黛初会,则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连续不断的高潮只是不成熟的作者在卖弄文笔,可读性不高反低。
于是作者先安排宝玉不在场,去庙里还愿。这一还愿,天上就掉下来个林妹妹。在排除了所有琐事,排除不相干的人后,这两个命中注定要纠缠不清的冤家终于要见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赖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见面,有一种仪式感,仿佛时间定格在彼此那一眼打量中,从此在心中烙下对方的眉眼,此生不忘。
三、
《红楼梦》中这种技巧不只局限于写人,还用在写物上。物体的象征和隐喻是一个大学问,因物结缘的例子很多,通灵宝玉是最典型的一个。然而通灵宝玉的详细面貌是何时何地,在何人眼中出场的呢?
还是这个思路,需要等到对的人。所以在第一回讲述通灵宝玉来历的时候,并没有急着把它描写得一览无余。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而有什么实在的好处,镌的又是什么字,我们并不知道,冷子兴在与贾雨村下酒的闲话中也没有告诉我们。甄士隐倒是差点得以在太虚幻境见到真容,却又被作者打马虎过去了。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
甚至在惹得宝玉病发,把通灵宝玉狠狠摔了之后,我们都无缘在黛玉眼中得见。看来黛玉竟也不是那个对的人,不免为她感到遗憾。
“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清楚,一直到第八回,宝玉一个人去梨香院探望薛宝钗的时候,这个惹得读者好奇心大发的通灵宝玉,终于露出真容,出现在薛宝钗眼中。
宝钗口中念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不知道在想什么,她也不会明白说出来的,倒是莺儿无心,说这两句和宝钗金项圈上的是一对儿。于是,宝钗的金项圈的面貌,上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出现在宝玉的眼中,命中注定一般。
这次,这两个对的人,是宝玉和宝钗。人的关系,因为有了物的保证,似乎更可靠些,“金玉良缘”谶语成真,“木石前盟”终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