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话题是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型。
芒格,养成了使用一种双轨分析的习惯,首先,理性的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潜意识因素——这些潜意识因素总的来讲有用却又常常失灵。一种方法是理性的分析法,另一种方法是评估哪些因素造成潜意识结论——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结论。
用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去看,芒格把自由的市场经济——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场经济——当做某种生态系统是很有用的思维方式。跟在生态系统中的情况一样,有狭窄专长的人能够在某些狭窄领域中做得特别好。那些在商业世界中专注于某个领域,并且由于专注而变得非常优秀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们无法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良好经济回报。
谈论微观经济学,就会遇到规模优势这个概念。规模优势,理论的本质是,你生产的商品越多,你就能更好的生产这种商品,那是个巨大的优势,它跟商业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你生产一个油罐,随着油罐的增大,油罐表面所需的钢铁是以平方的速度增加,但是油罐的容量,将会是以立方的速率增加,这就是说,你在扩建油罐时,你能用更少的钢铁得到更多的容积。当然,有些,产品是因为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而获得了规模优势,这种优势也可以称为信息优势。比如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绿箭口香糖和另一个品牌的口香糖,虽然绿箭口香糖要稍微贵一点点,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购买绿箭口香糖,这就是绿箭口香糖的规模优势或者叫信息优势。
另一种规模优势是心理学的术语,叫做社会认同(social proof)。我们会潜意识地,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受到其他人的认同的影响。
在有些行业,经过长期的竞争后,有一家企业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比如,在美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之外,所有的城市都只有一家日报,这就是规模优势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一家报纸发行量占到绝大多数的份额,就能拿到绝大多数的广告,拥有了大量的广告和发行量,信息量更少的报纸就更没有人看了,就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这是一种独特的规模优势现象。所以,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时说:“我们必须在每个我们所涉足的领域做到第一或者第二,否则我们就退出。我不会在乎要解雇多少人,卖掉哪些业务,如果做不到第一或者第二,我们宁可不做”。
当然规模太大也有劣势。比如《越野摩托》杂志这种缩小规模,加强专业化程度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就能够在细分市场上打败巨头,获得丰厚的利润。规模变大的另一个缺陷是,企业变大后就会出现官僚机构的作风,这种作风会造成敷衍塞责的情况——这也是人类的本性。大规模的弊端向来在于它会导致庞大、笨拙的官僚机构,最糟糕的、弊病最多的官僚机构当然是各种政府部门,它们的激励机制真的很差劲。所以,生活就是两种力量之间无休无止的斗争:一边是获得上面提到的那些规模优势,另一边是变得像美国农业部那样人浮于事。
从规模经济的优势来看,连锁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迷人的发明,连锁店能够得到巨大的采购能力,这意味着它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此外还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所以连锁店可以成为很棒的企业。“沃尔玛这个有趣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大规模和狂热结合起来能够产生多大的威力”。
微观经济学的伟大意义在于让人能够辨别什么时候技术将会帮助你,什么时候它将会摧毁你。大多数人并没有想通这个问题,但像巴菲特这样的家伙就想通了。当有人向他推销新型的纺织机械的时候,他说:更好的机器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但最终受益的是那些购买纺织品的人,厂家什么好处也得不到。有好些各色新发明虽然很棒,但改善生产所带来的好处都流向消费者了。
微观微观经济学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型,在现代文明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以出现了一种竞争性毁灭的现象。假设你拥有一家最好的马鞭厂,突然之间社会上出现了不用马的汽车,过不了几年你的马鞭生意就完蛋了,你被摧毁了。这种事情总是反复的发生。
但是当新行业出现时,先行者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先行者就像冲浪者!当冲浪者顺利的冲上浪尖并停留在那里,他能够冲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他没冲上去,就会被海浪吞没。但如果人们能够站稳在海浪的前沿,他们就能够冲很久,无论是微软、英特尔,或者早期的国民收款机公司(NCR)都是如此。“在漫长的人生中,你只要培养自己的智慧,抓住一两次这样的好机会,就能赚许许多多的钱,总而言之,“冲浪”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模式”。
这时候需要注意,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圈,所以必须弄清楚你有什么本领。如果你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而你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注定会一败涂地。那是必定无疑的事情。你必须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竞争。
好了,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加上一点心理学,再加上一点数学,就构成了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