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
作者/文H
金风笼奇葩,
漫步赏菊花。
借景吟首诗,
清香满山涯。
对照自我检讨之第九十四天
对昨天工作、生活、学习和对照以前的计划比对稍微满意。
好的方面:
1、简书写了。
2、已读书打卡。
3、生活中的一些事按计划做了。
4、打太极拳。
5、冥想。
不足之处:
1、对自己思想上的要求还要加强。
2、时间安排还有待更加合理。
3、效率要再提高。
4、性格方面需要进一步逐步完善。
5、10月4日读书会因故未参加。
今后方向:
1、所有时间安排都要严格按计划执行,没有按计划的及时补正,计划要具体。
2、按前一段的方式做事,效率再提高。
3、每晚9点思考当天的事是否做完了,可否补充。计划第二天的事。
4、注意人身出行安全和健康、饮食。
5、完善性格,锤炼语言。
6、每天冥想。
7、有好的想法,立即去做。
诗词选·《咏菊》· 清代· 曹雪芹
一一《红楼梦》中诗作
导语
《咏菊》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写黛玉为诗情所困扰而坐立不安,把诗人那种无法抑制、迫切需要发泄的创作激情描写得活灵活现;颔联写作者秀逸超群的才思和全身心投入创作时的情状;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抒发了诗人感怀身世,自我怜惜的哀怨和不被人理解的愁绪。尾联是进一步对菊花高洁品格的赞赏,也是诗人的自诩之意和全诗意境的升华。这首诗不仅平仄丝毫不爽,对仗也极工整,极具艺术性。
作品原文
无赖1诗魔2昏晓侵3,绕篱欹4石自沉音5。
毫端6蕴秀7临霜写8,口齿噙香9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10,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12评章13后,千古高风14说到今。
诗词注释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yī):这里通作“倚”。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笔端。
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qín)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一从:自从。
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
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2]
白话译文
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早到晚把我纠缠,或绕着篱笆漫步或停下来倚着石头独自沉思吟诵。
笔尖上积聚着灵秀,面对着霜寒把秋菊描写,口齿闯含着菊花的芳香,仰对明月把菊花吟咏。
满纸上写的都是平日自我怜惜的哀怨,谁又能透过片言只语了解我的愁思。
菊花自从经过陶i渊明的品评后,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咏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这回作者让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借用李纨公评《咏菊》来借景抒情、以物喻人。
作品赏析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他写过一首《闲吟》:“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其《醉吟二首》中也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之句。白居易后来沉溺佛法,虽然把功名利禄的心思淡薄了,却还不能完全泯灭写诗的欲望和习惯,所以说诗像一个妖魔,连佛法也降不住它,经常光顾。这把文学艺术的魅力写得很生动。黛玉这首诗的第一联就说诗魔缠身,创作冲动不由自主。这很符合黛玉的个性特征,林姑娘的确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长吟短赋,经常触景生情,发于章句。同时从作诗的角度说,这两句也是开门见山,直切“咏菊”的主题。全句说为了想出新奇的诗句,站在篱笆前,靠在山石上,苦思冥想。
第二联说诗兴来了,就信手挥毫,对月高吟。庚辰本、己卯本、在俄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杨藏本、甲辰本、北师大本都是“运秀”,程高本改成“蕴秀”。“运”的动作性更强,把写诗时的灵感勃发表现出来了。从对仗的要求说,“毫端”对“口角”或“口底”比较工稳。口噙菊花香气对月吟菊花诗,“噙”字有一种品味的意思,既有品味花香也有品味诗句的意味,这确实是一种很美的意境,所以后来李纨等人都一致推崇这一首为菊花诗之冠。但作者又让黛玉自谦说“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暗示其实还是史湘云的诗才是真正的第一,这都是和后文情节遥相呼应的。
后边的四句也紧贴“咏”字,挥毫满纸,都是诗人的“素怨”——即秋怨,按古代的五行说,金配秋,色白,故曰素秋。“诉秋心”即对菊花抒发情感,用问句,说“谁解”,实际上以菊花作潜在的知音,所以最后就以爱菊成癖的陶渊明来标榜。陶渊明作过彭泽令,故称陶令,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高风。他也专门赞美过菊花,如《和郭主簿》中就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又“秋心”二字,可以合成一个“愁”字,宋吴文英《唐多令》词中即有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从小说的“伏脉”角度说,“题素怨”、“诉秋心”,当然既表现了黛玉的悲剧气质,也暗示了她后来“眼泪还债”的归宿,薛宝钗《画菊》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邹晓丽《红楼真味》:这首诗赞美了菊花高傲的风骨;形象地总结了曹雪芹对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理论;再度流露“谁解其中味”的感慨;传达了黛玉和宝玉不与世俗妥协的心声;显示了黛玉形象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1715—1764)。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箴言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心情语录
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随笔
轻轻松松,简单惬意,这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理想的生活。摆脱尘世的喧嚣,坐在桌前阳光的沐浴下,捧着发黄的书籍,让那纯真质朴却又韵味深长的言语浸润自己的心灵,再配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怕是连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刘公都羡慕不已的吧。不去追寻那虚幻的空中楼阁,不去妄想那奢侈的纸醉金迷,只求无病无灾,平平淡淡,也是乐于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