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比”这个词放在铁岭,简直就是发酵的引子,只要往大铁岭这团面粉里一扔,保准蒸发出一个又一个欢乐开花的大馒头,让你笑成花儿朵朵。
铁岭有个怪现象,你千万不要以为看到的厨师就是厨师,商贩就是商贩,没准儿是个小品王或者二人转高手。比如幸福小镇的策划师们来铁岭调研,到了贡家老铺,厨师小哥上完菜后在一片夸赞声中神秘地掏出葫芦丝,眉飞色舞吹得那叫一个销魂;然后再应邀来段盗御马;接着再来段二人转小帽;不仅表演专业,一套又一套屁嗑笑得来宾前仰后合,差点儿喷饭。
的确,不来铁岭你就不知道啥叫全民幽默,铁岭人自带喜剧基因,很多平白的事,到了他们嘴里就变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比如铁岭路边卖炒葵花籽的小贩的吆喝“毛嗑,大锅炒的,新毛嗑,老香了!”我们的来宾特别是女孩子听了笑得花枝乱颤,捂着肚子不肯起来,陪同来的铁岭人却是一脸的懵懂,嘴里小声嘀咕:“笑啥呀?有这么好笑吗?”
铁岭的文化人、官员们也很少板着面孔,熟了也都是个活宝,比如有一位科协的主席在群里发了一段耸人听闻的段子,说是102国道旁有人在以卖草莓的名义卖“人体器官”,当我们惊悚万分的看下去后才明白:原来是这位大哥在品尝了30个草莓后,人家商贩才来“卖器官”的,问:“你要脸不?”这个段子让我们办公室的同事笑成一团,然后又成了朋友圈转发的欢乐颂。
找寻铁岭人“逗比”的根源,就不能不说二人转,在铁岭,二人转是小伙子在山上随手就能抓到的“开心果”,是老汉在田边张嘴就能哼哼上来的快乐调,是大婶子脱口而出的农家嗑儿,是小丫头在场院上撒欢儿扭起来的浪身段儿。
欢天喜地的二人转,哺育了铁岭人的逗比特性。但是铁岭人告诉我们,如今在小剧场看到的“二人转”已经不算是传统的二人转了,只算是一个包括了脱口秀,小品,流行歌曲,舞蹈,杂技,甚至荤段子的综合曲艺形式,偶尔穿插一些二人转的小曲小调。真正的二人转在近百年的历程中,已经由一代代传统艺人发展成了一门较完善的艺术形式。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由两个人演出,素有“千军万马,全靠咱俩”的戏称。二人转又讲究个“半”字哲学,“半是人物,半是演员”,“转身变人物”也就是两个人在台上一转身就转换了人物身份。
据说传统二人转也叫“劝人方”,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民俗知识,对那时候没读书识字的东北农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的机会。比如你不会办喜事,听了《红月娥做梦》这出戏后保准就会了,而不会操办丧事的话,《包公说情》可以教给你全部。二人转同时也是东北人性格的一种体现,例如在其他戏曲里,西厢记崔莺莺是个非常文雅静娴的小女生,而在二人转《大西厢》里,崔莺莺就变成了一个性格直爽幽默,对爱情主动执着甚至有点泼辣的东北妞。
听了介绍,对真正的传统二人转心向往之,在哪里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呢?只好求助于万能的中国式众筹:给我们两打智慧,找到大隐隐于民间的真正的二人转传人,东北风、铁岭味的幸福小镇,一定要有这张最铁岭的名片。
都说电视里播的欢乐颂2不好看,那就来铁岭看真正的欢乐颂吧!不过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欢乐容易上瘾,如果没乐够,就等我们的幸福小镇落成之日,保你天天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