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认为自己是个高效的人,对工作非常注重提高技能,在不会的时候,往往想一切办法去做好。一旦熟悉起来,就显入不那么上心了。久尔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拖延的坏毛病。
所有的工作安排过来了,我都会说放在明天。至于第二天,做不做,那要看心情。心情好了,就会去做一样,两样。心情不好了,放在那里,继续看我的书,玩我的手机。虽然不会耽误什么事,总归浪费了时间。要想高效的处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做。
今天手上的工作有四五件,按照平常的工作频率,我每一天做一样,安排五天做完。也可以在一个上午全部做完。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好多事需要处理,只不过人为的让他延后,最后浪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你无论怎么拖,最后都要去做的。与其最后手忙脚乱的,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不如认认真认不慌不忙地慢慢去完成,这样出错率也小的多,质量也是很好的。
之前,我一直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日更。其实日更也没有多麻烦,最多两个小时一篇1000字的文章就可以完成。可是我每天从起床就开始想怎么写,有时候到晚上9点都没开始写,看着今天一天马上要结束了,才坐下来,开始写。时间过紧,往往写的质量就没有那么高,如同敷衍了事的发布出去。可长时间下去,浪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出不了精品,把自己写作的路人为的拖长了。想出精品,必花心思和时间去构思,去打磨。
人人都想成功,可是成功的路对每个人都说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不停地试错,不停地改造。另一方面,写作的路是孤独的,是痛苦的。
像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看了大量的报纸用了六年时间,住在窑洞里,偏僻的煤矿和小县城的宾馆。他弟弟对他的评价是,路遥的写作实在艰辛,简直是舍生忘死。
当《平凡的世界》写完的时候,路遥住进了医院里。在《平凡的世界》拿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他大哭了一场,并没有获奖的喜悦。可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是花了多大的心血。
从古今中外那些大作家来看,没有人能一直高产,也没有人能一直写下去。金庸的古侠写的那么好,在48岁时选择封笔。张爱玲的爱情小说写的那么好,最后也选择了封笔。创作的过程,往往和你的精力和经历有关,到一定阶段,就会才思枯竭,或者受众变化,慢慢就没有那么东西可写了。再出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也就几部,不可能每部都是精品。就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说,其实巅峰之作也就是《鹿鼎记》的写得最好。他们都在写作最黄金的时段选择封笔,就是想把最好的留给世人。
平时也看公众号,看完了,也会细细揣摩人家公众号为什么写的好,发现好的作品作者往往都是查阅了大量资料,花了很多精力综合整理,才会成好文。
写作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你的生活阅历和平时阅读的思考出现结果的时候,写出文章就会妙毛生花,自己感觉思维也比较顺畅,写起来也快。不管任何技能,要勤加练习,多总结多思考,终会如得到你想要的。
当然战胜拖延的坏毛病,才能有好作品。有灵感了,就去写,不停的写,才是写作者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