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陈寅恪《柳传》五二三——共谋王室(八)、2025-06-24

䝟貐    网图侵删

诗意:1、2句,冯元飏象王罴那样在天津当道而卧,军旅如有万马千军。3、4句,一箭射穿,䝟貐成为死狗;用牢车收获的马鹿如小牛犊一般。5、6句,如头悬城门之伍子胥稍微为中华松了一口气,,匈奴就是黎面也不能掩盖其魂魄若失。7、8句,度岁的酒虽然倒满了酒杯,太清淡了(不能表达我的喜悦),狂喜中为你重新打开一瓶烈酒。

(其五)诗第六首

这首诗实际上是牧斋与周延儒的绝交诗,先生笺释详细,颇可细绎。

1、诗曰:庙廊题目片言中,准拟山林著此翁。(自注:“阳羡公语所知曰,虞山正堪领袖山林耳。”)千树梅花书万卷,君看松下有清风。(胡引:庙廊题目片言中①,准拟山林著此翁。客至敢论床上下②,老来祇辨路西东③。延登尽说沙堤好④,刺促宁怜阁道穷⑤。千树梅花书万卷,君看松下有清风。)

2、先生笺释

(1)牧斋与周延儒绝交书

先生笺释曰:寅恪案:前论《过钓台有感》七绝已及此诗,斯盖牧斋怨怼玉绳之不援引己身入相,遂作此矫饰恬退之语耳。检《牧斋尺牍 上 答周彝仲书》(寅恪案:周彝仲事迹未详。徐闇公《钓璜堂集一二》有《挽周彝仲》七律,其首句云:“昔到苕溪访翠微。”然则彝仲与湖州有关也。又谈孺木迁《枣林杂俎和集 丛赘 虞山后辈》条云:“常熟杨子常彝初以太仓张采张溥谒钱牧斋,时同社薄其文。已采登第,溥又出宜兴周相国,牧斋反因之通相国。”又顾公夑《消夏闲记选存 文社之厄》条关于应社节,杜登春《社事本末 娄东又有杨[彝]顾[麟士]之学》节,同治修《苏州府志一百常熟县 杨彝传》及陈田《明诗纪事辛谶二二杨彝》条等,皆可供参考,而顾书尤为简要。茲以子常亦是虞山籍以通宜兴之人,故附记于此。)云:

兵垣回,得手教,知元老记存之深,知己推挽之切,而圣意坚不可回,至于三四驳阻。其难其慎,则不肖生来本末,与晚节末路,终不可抆拭录用,主上固已知之深,见之确,而持之不遗余力矣。圣意即天意也,天可违乎?万一知己不谅天心,朝夕力请之元老,元老过听,而力请于圣上,以圣上之聪明天纵,始而厌,久而疑,以区区一人之进退,而开明良枘鑿①之端,则我之营进者终成画饼,而所损于世道者不可言矣。又或主上虚己之过,强而从元老之言,以衰残病废之身附赘班行,点缀冷局。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此时引身求去,进不能有补于时艰,退不能自全其晚节。人何以处我,而我何以自处,不当深长计之乎?为不肖今日之计,断断乎当一意求退,不当复为仕进之局。为知己之深者,代为不肖之计,惟有仰体圣心,俯察微尚,从长商榷,俾得优游田里,管领山林,则余生没齿,受惠无穷矣。

寅恪案:此札可与《初学集八十》崇祯十六年癸未四月《复阳羡相公》及《寄长安诸公书》参证。此两书俟后论“谢辇下知己及二三及门”诗时更述之,茲暂不多引。此札辞旨虽与两书类似,但是否同一时间所作,尚有问题。《复阳羡相公书》中“恭闻督师北伐,汛扫胡尘”等语,即指《明史二四庄烈帝纪》“(崇祯十六年)四月丁卯周延儒自请督师,许之”之事。(寅恪案:“丁卯”即初四日。可参《明史三百八奸臣传周延儒传》。)《寄长安诸公书》题下自注“癸未四月”,故此两书当是牧斋于崇祯十六年四月在扬州会晤李邦华时交其转致者。至此札未载年月,不能确定为何时所作。但据《寄长安诸公书》中“顷者,一二门墙旧士为元老之葭莩桃李者,相率贻书,连章累牍,盛道其殷勤推挽,郑重汲引,而天听弥高,转圆有待”等语,岂即指周彝仲寄牧斋之札而言耶?倘此假设不误,则此《答周彝仲》之札尚在两书之前所作也。俟考。细绎此札,其最可注意者为“又或主上虚己之过,强而从元老之言,以衰残病废之身附赘班行,点缀冷局”等语。盖牧斋当时甚愿玉绳援己入相,而玉绳竟不为之尽力。继闻崇祯帝之逾分奖饰,极有入相之可能。今忽得此札,传玉绳之言,谓虽曾尽心殚力,而思陵之意终不可回。牧斋据此乃知玉绳深忌己身之入相,仅欲处以帮闲冷局,聊借是勉应君上之旁求,并少顺群臣之推荐,遂不觉发怒,与玉绳绝交,而认之为死敌也。

胡案:周彝仲或是周延儒之人,作书牧斋,谈论周氏何以不用牧斋,大概原因就是牧斋之前行,为崇祯帝不喜。周延儒虽然再三提及,而帝不允。观牧斋回书,周延儒或有让牧斋为清冷衙门之议,牧斋拒绝。时牧斋已经知道崇祯帝对自己的评价,深恨周氏之不提携,与之绝交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