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过上身心自由的日子已经半个月。半个月前信誓旦旦许下的愿望都逐一落空,哪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独自漂过云端,而歇下一切压力来调整身体,没有压力的身体只是空瘪的气球。那压力竟是生命的组成。
说好了要重谋一份职业,其实转型这个词只有在别人眼中才是肃然起敬的风景,于当局者却是每日矛盾的叠加和冲突的累进。
于是重翻朋友圈,哪些十几年前的同事们,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着当年的工作。于是心如刀绞,这一幅幅现实的例子仿佛触碰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现实就是我们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份职业,然后通过无数个理由和价值赋予自己工作的意义。
我当然知道这只是事实很小的一部分,然而也说明自己境界和层次之低。那么,到底自己应该迎难而上还是退缩到自己的舒适区域。这仿佛又回到了哪个关于空气球的比喻。所以,可能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介于干瘪和爆破之间某个美好的阈值。
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个人进步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反比关系。社会的总体是追求稳定和协调,这样才能产生总体的合力。这就意味着个体在组织关系中其实是很难有选择余地,你必须按照组织的目标和意图来调整自己的步调和节奏。
一个符合组织价值标准的个体其实很难在个性的优势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反而是哪些按照社会整体标准来衡量一般般的个体,反而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毕竟,人才是不能依靠流水线生产出来。
人类面对的第二个困境是认知能力和生命阶段的错配。或者说,聪明的太迟而衰老的更快。大多数错误和挫折都是在过后才认识到,而在你意识到的年龄阶段,哪些习得的经验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第二次经过那条河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孩子教育的最大意义,应该是让他们尽早变得更聪明,更成熟。面对所有选择,都能忠实于自己内心,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所以,这种预见能力和选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曲线来看,智力得到指数级别增长的年代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过往累积的知识得以快速的融合和应用。
而信息技术发展的另外一个弊端在于,人类这种传统的线性的知识累积方式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了。就学习能力而言,你苦练十年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在机器人的眼里,可能就是三两天可以搞定的。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什么价值,应该在哪一个方向突破呢?
我认为哲学和人性可能是最需要孩子来学习的方向了,尽管这可能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阶段并不相称。
纵观了很多成大事的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很深厚的哲学根基。因为看的远,看的透,所以他可以比别人起步的更早,做更长的准备。所以,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当别人幡然醒悟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在收获果实了。
以马云为例,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哲学高度的企业家。从二十多岁开始创业,一直到做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我的一个同学,同样是一个社会上人人诟病的教师行业,唯独他心态最开放,干的更努力,也更用心,所以成就也最大。
至于人性的学习。其实这应该是语文学习应该担当的责任。然而,我认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偏离了语言文学的本意了。积极阳光向上的教育观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而实际上,这真的只是语文学习很小的一部分。关于人性的理解可能才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应该跳出语文课本来学习人性。
人类面临的第三个困境可能是生命归宿的虚无。
吃早点的时候碰到一个小学生,端着一笼包子感到有点难为情,可能真的吃不下。耳边传来小学生的声音,早上赶了远路,得吃两笼包子才解馋。
在哪一霎那,我感觉到生命就是一个橄榄型。从微小到壮大,又从顶峰开始逐渐衰亡。从价值上看来是越努力越成功,越接近完美,而越接近完美就越接近消亡。
刚好昨天看到一个中国诗人的访谈录,他说从世界的艺术家群体看来,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几乎大多数人的成名作就是代表作,此后人生的艺术道路就越走越窄,极少数人能够在成名以后还会不断创造巅峰体验。
可能几乎所有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都会碰到一个瓶颈期,可能大家都在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同样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另外一段描述衰老话也很精彩: 衰是精神的一种气象,而老才是身体的变化。所以人们会说未老先衰,就是因为有些人身体机能完好,但是整个精神已经开始崩塌。同样,有些人却老当益壮,虽然身体机能已经退化,但是精神却不断在向上生长。
所以,从物理意义上讲,人的归宿都是归于虚无。但是,在人群中,总是有一些人可以把虚无缥缈的一掊尘土活成一道精神,活成一道光芒,活成一个永恒不朽的符号。最起码,我们不能活成普照大地的太阳,一个灯塔,起码可以活成一炉炭火,一角台灯,一盏蜡烛,一根火柴,一个夜幕中飞舞的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