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过去一半,此刻出现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自己在这大半年到底完成了些什么?而后会被自我这个下意识的思考方式所困惑,到底是为什么会执着于定指标然后看完成情况。会是因为目前个人的状态吗,无法按计划前进更不可能后退,似乎在这个档口被困住了。但又惊讶于内心从来没有生起对等的焦虑感,可能是因为身边有家人让自个儿近乎保持零消费的状态吧。只是想在与自己对话的此刻先正视和梳理此刻的情绪或意识,似乎思考到这儿便会慢慢想回归今日想记录的主题,通过与自己对话,来探索个人在如何理解和践行活在当下。
Part 1
想和自己谈谈,到底愿意为想要的生活方式付出多少?或者说到底什么是自己现在这个阶段想追求的生活方式?
一直笃定地希望能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大学老师,希望自己能成为相对优质的师资力量中的一份子,然后全心全意专注于教学和研究。现在想想,还是这样吗?当初在大三第一次做抉择时笃定的这条路还是最初的模样吗?其实不是,毕竟后来看到了高校系统中的更多面貌和更多可能性,似乎渐渐想要去追寻更高层次、充满更多可能的高校平台。
这样一想,其实大方向还是没有变,只是变得更加具体和多元。想要专注教学和科研,希望未来能到更广阔的平台,这样可以有更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
但是,也是几乎可以清晰可见的轨迹。如果最终通过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有幸进入一个大平台,那么不太能实现想要针对相对欠缺优质师资力量的少数群体提供教学服务的理想。毕竟在大平台除了能提供更多学术访问等交流的机会外,肯定会有大量的科研绩效指标要去努力完成,这样可以做喜欢的学术,也可以去从事教学,但区域和对象是真的不一样。相反的,如果按初衷去相对偏远的高校为少数群体提供教学服务,自己有信心能一直保持学习和成长吗?能真的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并始终如一地甘心这样的生活方式吗?
目前自己给不了自己任何答案。但是,至少唯一确定的便是要不断修炼,至少要成为让自己满意的研究者和学者。先确保自我能拥有这样的选择能力,拥有不会辜负相关服务群体的能力。
Yes and what?唯一能肯定的想要后该怎么去达成?到底愿意付出多少?不管最终到底会选择具体哪个方向,但现在愿意如何修炼?过去近一个月,除了忙于各种或重要或琐碎的事情外,居然只是将最后一章的写作推进了一小节。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每日会总结,也会小反思,但自我还是缺乏内在的自控力。尤其对于写作这一核心部分,总是停滞不前,要认真提醒自己,现实世界就是publish or perish。为何总是间歇性地推进写作,为何会通过持续推进其他事情来弥补未如期推进写作的罪恶感。每日磕头、念诵、精读等总能持之以恒,难道是自己真的不擅长持续思考和步步推进写作吗?扪心自问,似乎并不是这样,并不是真的难以达到。或许在生命中对于更多东西的优先次序出现了变动,不少时刻脑中会闪现:虽是被迫留在家中推进写作,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不会再有机会长期留在家乡,便觉得可能要珍视更看重的东西。
就现阶段而言,陪伴家人、学习藏文、日常修习都是倍加重视的事情。不过也必须承认这些都是不会消耗特别多脑细胞的事情,而且即刻能感知到加倍的快乐和充实。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被姐姐无微不至地关照,让自己都不用去担心生活来源。三十岁的人居然能保持连续两年的零常规收入,除了低物语、前期小额存款外,完全是因姐姐们在点滴中照顾和补贴才能不去焦虑。
关于生活开支,还可以保持现在的生活方式到年底,然后必须切换到赚钱模式。这样看来,又出现了一个yes,所以要怎么为年底的切换做准备?如果想切换到想要的生活方式去赚钱,那真的必须要认真修炼,即推进写作进展,争取如期毕业和发表,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去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
所以,愿意做出些改变吗?愿意提供自制力,有节制地规划其他,细水长流地推进写作和发表计划吗?请时刻向内叩问,这样的改变不应该就是修习的一部分吗?多多探索心性,时刻觉察,对于两个yes要负责!
这个就是目前的当下,无需过度探索。此刻即是全部。
Part 2
当下,其实也是被时空概念所局限而建构的。
明明浅浅地能意识到所有思维都被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划分深深套住了,甚至对于研究议题的描述和解释也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时间线,因为深信存在这个时间维度上的三分状态。
其实,目前没有突破这个概念局限,仅仅是隐隐能感知到这不是全部。但深究为何如此执着,可能是为了给各种言行提供解释的角度。偶尔会思考为什么不能足够自律,沉迷于低心流的消耗时光呢?自己构想或别人提供的所有答案都与时间维度有关。
就自己而言,会想因为在这个季度没有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和近在咫尺的生存压力。眼光放长远,又是充满无数的不确定,便会在小焦虑和自责中间歇性地去耗费时光。
其实不然,真的不管如何划分时间,万物的肉身存在一个必然的yes是死亡。
So, yes and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