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
曾给我授课的老师能通过简单的一幅画(人树房)就能了解出较浅的内心想法和人生规划,老实说我不太认同这些片面的理论。
个人比较喜欢霍妮和马斯洛的理论和观点,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关系是一切”和“罗森塔尔效应”
(推荐你看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松子是讨好他人型人格的典范。松子的悲惨遭遇,究其原因在于童年缺爱导致的性格缺陷。父亲偏袒身体脆弱的妹妹而对她缺乏关爱,使其为了博父亲一笑竟要卑微地做鬼脸“恳求”才行,以致留下了阴影,情急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摆出鬼脸。童年时获得的积极反馈太少,导致松子在获取爱时显得无比卑微,即使男友暴力、无能她也逆来顺受,然后默默地念叨“总比一个人好”。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描述我:一件微小的事就能让你幸福感爆棚。她说的很准确,而这个特质就是因为小时候无论怎么做,总是得不到家长正向的反馈。比如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就说:“隔壁家的谁谁怎么那么聪明每次都考进前三,你怎么那么笨,要不退学出去打工吧,免得浪费时间”。诸如此类的冷言冷语在日常比比皆是。每一句就像一根针刺入肌肤,虽然疼的不重,却让你只能闷不吭声地承受。
久而久之,当你满身遍布针刺如刺猬时,便学会了自我封闭与保护,甚至在无意间开始抵抗、刺痛试图接近你的人。
而父母实则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并向你证明他是对的,则在无意识下说出这些话,他们实际上是在表达:你看吧,我就知道你不如我。(维护自恋的负面案例)
不知我的理解和例子是否有表达到位,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分享!
——The end——
上文是第二封信,也是最后一封。很遗憾的告诉你,我不能再继续和你写信,我无法接受你在上一封信中所称呼的“你们”,无法接受你的内容悄无声息而离奇古怪的偏题。因为这让我感觉你不是在与一个个体进行交谈,而是和一群人,那样没有任何的意义。不希望你再继续消费别人的耐心。
若你能看到此文,请顺道带走我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