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起成长的 小南
序言:最近,越来越感受到期末向我逼近了,有的课程直接结课了。但实话说,我没学到什么,因为只是在重复做一件事情——看似学习。其实更多的课程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但我们没有,单纯的学习,学不精,也容易忘记。恰好前几天无意间看到且入手「得到」许岑老师的《有效练习你的研究能力》,那今天就和大家共享一下精髓吧。
1.为什么需要具备研究能力
你可能认为学习与研究没有什么区别,细想学习只是为了求一个高度,而研究是为了一个广度,单从此区别就可以发现,研究与学习是平行的,不会相互干扰。而研究能力其实就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能力,它不是单纯的吸收知识,是深入透彻知识。
非常实在的讲,一个人具备研究能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假如,我们只是想把自己现所学的专业或技能达到一般水平,那么只需要学习能力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达到更上一层楼,你还需要研究能力,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讲,就是增加动手能力,增加查阅各种资料的次数。除此之外,这个时代变化的这么快,想要在新世界新环境新机会面前表现得从容不迫,没有研究能力,是难上加难的。
2.如何更好的练习研究
研究是一门艺术,是彻底的检查,是为了纠结,为了更好。在练习研究时,需要做到三个意识唤醒:
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局外意识:
研究的第一意识,就是作品意识。
在我们刚开始做研究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开始建立研究的驱动。在研究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把它当成是我们的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作品。在作品意识的带动之下,才有以后的整个研究。老旧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作品是很高大上的,但其实,并没有。不用把作品想得多么的高大上,因为它不一定像建筑那般宏伟,它可以是一个小细节的改变,甚至可以是一个材料的替换,更关注的可能是细节。
给自己一个仪式,让自己时刻保持作品意识——“我要从事这件事情了”,从事这件事情,让自己心理得到暗示,我应该做研究,保持仪式感。
研究的第二意识,是目标意识。
有了作品,还需要有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时刻盯住自己初始的目标,并时刻提醒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会不会影响研究主线。学会用一种上帝的视角俯视整件事情,才能守住目标,不做脱缰野马。
做研究最害怕就是丢掉了目标,泛泛研究,害人害己。
研究第三意识,也是心理上最难(没有之一)做到的意识——局外意识。
研究者一定是一个局外人,但研究成果又像研究者的宝宝一样,不忍心让自己做局外人。
适当的以外人身份,看待“别人家的孩子”,会发现它的不足,并作出相应的改正措施。会发现作品还可以更完美。
3.做研究,在面对海量信息、搜集资料时,如何做到精准的平衡
互联网这么发达,每个人都睡在知识海洋里,搜集到真正的资料并没有那么简单,很难在搜集资料上做到足量、节制。以下给大家共享许老师的方法:
如何做到足量
主动性能让我们达到足量,宽泛性能让我们评判足量要足够到什么程度。
主动的研究,主动的查阅资料会给我们带来足够多的信息量。你自己搜索,自己谷歌“how to research”或者是“如何研究”,那么你就已经是在做研究这件事了,效果比在此直接告诉你更妙;宽泛性就是“有目标”的多,类似于关键字搜索资料,大批资料都有该关键字。确切来说,就是广泛的、粗略的看得来的消息,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角度研究思考。
综上,就是要动起来,带有目标意识的动起来~
如何做到节制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资料足量的基础上做到节制,才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
节制要避免过渡沉溺文本(过渡沉溺于文本,容易丢失目标,迷失方向),去粉丝化(多视角,求客观看待),避免情绪化(情绪化是研究的天敌,做研究要无情)。
不能对什么都感兴趣,一段时间就节制的做一件或者能力之内的几件事情。
4.研究时,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处理搜集到的宝贝
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处理资料呢,其一,是抓本质;其二,找规律。
抓本质就是找不同,要找不同的需要作对比;
找规律就是求相似,要求相似就需要做类比。
通过对比,探究事物本质。给研究对象树立一个相似对象或者是竞争对手,去找研究对象和类似对象的不同。
通过类比,找到相似事物的规律。求相似,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自己接下来面对这样事物和类似事物时能更快的把握。
写在文末:这是在得到上第一个入手的精品课,老师是用一个多小时讲他们花费好几天做的课程,感谢他们的付出,也感谢自己的学习。
底部留言看看:
文字/小南
图片/小南
公众号——艳阳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