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去拉萨,我事先没有和任何人商量,毕竟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对高反有着莫名的担忧。但拉萨这两个字就像有魔力一样,让人无法拒绝,让人充满向往。
去过拉萨很多次,有搭飞机、也曾自驾过,但我总觉得坐一次硬座去拉萨,那是所有向往西藏的旅人此生应该要修行的一段经历吧,哪怕日后当你回想起当初这个决定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么的愚蠢和天真。
无数次拿起手机打开客户端,Z264这趟车次就像魔戒一样魅惑着我的心志。它不是春运车胜似春运车,一年365天基本处于无票状态,能在出发前一个月抢到票,或许你就可以去买买彩票碰碰运气了。(可能现在会好很多了吧)
每次出门,我总会带着一两本书,无所谓哪种类型,无关好坏,打发时间也好,充实旅途寂寥也罢,车窗外闪过的风景装饰了你的瞳孔,而细品文字的静谧则填满了内心独白。每一段旅途的起点到终点,读过了万卷书,也就行了万里路。
一列火车,便是一番人间众生相,长途硬座更是其中缩影。中午12点的火车,熙熙攘攘的过道里,每幅脸庞上都跳跃着热情洋溢的笑容和憧憬,身后偌大的一个背包毫不掩饰的说明了这些人此行的目的地。于是,拉萨成了这些人一路上最好的谈资与话题。一整个下午,所有的风景都抵不过聊到西藏这个魅力无穷的地方的热火朝天和思绪飞扬。而到了凌晨,除了车厢内睡姿各异的人,剩下的就只有火车行走在旷野的轰鸣声了。
车内,有人醒着,有人睡着;车外,无尽的黑暗奔袭而来……
迷糊中,被一阵阵疼痛惊醒,落枕了。这时,天也大亮了,顾不上疼痛,看了下时间,原来车早已开出华南,北上到了黄河平原区域,这里曾是哺育中华民族之地。但是车窗外的美景已然和我无缘了,因为我的脖子痛到无法转动了,只能在耳麦中传来的崔健《假行僧》的歌声中,试图去领略中原大地的宽厚与博大。
原来昨晚上火车驶过的那一站是郑州,可惜错过了烩面。幸好,曾有幸听过李志的《关于郑州的记忆》,作者的笔下和歌声里,关于郑州,曾写下一个你在红楼,我在西游的故事。此刻不由感叹,这得多应景啊。
上洗手间略作简单的洗漱,不多久车停站,此站便是十三朝古都--西安。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孕育出一个强大的秦王朝。秦皇一扫六合,拉开了长安自古帝王都的序幕。偷得停车间隙,遛下车买了个肉夹馍解馋,可惜没买到回味已久的冰峰,甚是可惜。
一路从南到北,从人声鼎沸、人潮拥挤的钢铁森林到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辽阔大地,忽觉祖国大地实在太过广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到底深藏了多少风景与秘密,又记录了多少人文历史的丰满。
行至兰州西宁段,这里早已是古时的塞外边陲之地,黄沙漫天。坐在我旁边的兄弟说:“这里太贫瘠,太干旱了,哪有我们贵州的山水之柔美。”但如果我跳下车随便抓一个当地人来问,问他愿不愿意拿这块贫瘠之地换贵州那片山与水,我想得到的答案一定会是一样的吧。
西宁到站,换上打氧的列车,重新出发。这一路,便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
这一站,许多人收拾好行李下了车,也有人背着行李上了车。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在茫茫的原野中结伴而行,有人搭着火车走青藏铁路,有人自驾走青藏公路,实则殊途同归。
青藏高原的旷野中,一望无际,远处天际边的念青唐古拉山在守护着千百年来一直将它视作神灵的虔诚的人们,目之所及不远处,牦牛和羚羊在踱着步子寻觅着可口的草料。虽然换了有氧供应的列车,但车上的旅人多少还是有高反的症状,所幸列车上有医生,并无大碍。
翻过唐古拉山,车停那曲,目光瞬间被车窗外的那一抹纯净的湛蓝所吸引。无声的蓝白,即使再多华丽的词藻都不足以形容。人们都说,过了唐古拉山就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红宫的雄伟在前方等着你去领略,大昭寺的佛像也在前方等待着你去祈祷和朝拜。
车缓缓驶出车站,朝着此行终点站一步一步的迈去。
光阴无风自动,岁月老在途中。
是的,53小时硬座,拉萨,平安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