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物永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蔓延数日,如今的势态依旧不容过分乐观。在家闲居的我们,祈祷这场灾难早早过去,人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春天的来临,而不仅仅是时间上的。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总是有各种各样心地善良的人儿们尽可能地表达着自己的爱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身边亲朋好友的热心捐助,尽管可能数额不大,但是代表了一片真心。而从客观上资源援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让市场重新振作的角度来看,在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无疑是——企业。
“40余家企业累计捐赠30亿元抗击肺炎:阿里10亿、腾讯3亿、恒大2亿……”一个成熟企业能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不论你是CEO、CFO、HR还是实习新人,不论你的企业已功成名就还是处于萌芽发展期,既然选择了职场,创造一家资本雄厚、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企业实在是一个兼具挑战性与艺术性的毕生追求。
而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一书——《基业长青》,很好地为大家展示了:我们追求的企业,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价值与技巧的分辨
不论是从大多数已经成功的商业人士出发,还是从怀有希望却无法预知未来的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出发,创业成功能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彷佛是走向人生巅峰的光环和象征,可以使整个人顿时沸腾起来。
这是所谓企业、品牌或是经商的价值的一种理解,也就是可以“建立一个伟大并长盛不衰的公司的理念”使得人们倍感兴奋。我出身于整个社会运作模式的中下层,因此无法目睹这样类型公司的运转模式是怎样的。我们唯一可以知晓的是在世界各地都会有这样一些高级的公司,可以以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长生不衰。
书中的一句话帮助人们认识到了创办企业的使命感与光荣感的来源:“本书不是讲如何创建‘可以’长青的基业,而是说我们应该创建那些‘值得’长青的基业。”
一家真正意义上可以服务于大众文化、社会公益的企业,必然不会轻易地覆灭,反而会更有探索的空间。这不管是我们从技巧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一家公司如何运转运作得以保持年轻,还是偏重于乌托邦式的人类理想的构建,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公司企业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这本书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追求创造企业的意义:并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我们将何去何从,但要努力尝试,这并非没有价值。假如可以创造辉煌的事业,可以为社会做出恒久的贡献,那么什么要满足于得过且过的生活?所谓企业存在的价值超越了其本身运作模型提供的借鉴价值、经久不息的时间价值,还有涉及伦理生命的更高价值,我们要知道怎样的企业是值得追求的。
企业的独特定位
本书提出了“高瞻远瞩公司”与“对照公司”的核心概念,并将不同的公司划分了不同的对应类型。
所谓“永远不变”“应时而变”应是多数读者可以大概推理得到的:一个企业要恪守其初心本质,保持着对核心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但是具体的运行策略、模式要随着时代和潮流而不断更新甚至完全改变。这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们时常讨论研究并挂在嘴边的话题。
本书提出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所谓“高瞻远瞩公司”并非是经济利益绝对成功的或是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曾衰败的公司,而重点在于“高瞻远瞩”公司的特别性。
这样的特别性体现在即便是四处碰壁、屡屡失败、数次受挫后却依旧顽强如故,依旧可以东山再起。这是一个企业的弹性,一个规模宏大、盛极一时的企业,未必具有很高的弹性,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凋零,成为昙花一现的案例;而一个即便是普普通通暂未出众的企业,因为它不会轻易倒盘,只要时机合适便可青云直上。
读者不禁发问:这样一家公司,它的管理者,竟是怎样的强大和睿智?本书给出的答案是,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一个“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者”,可以统筹回应式营销、预期式营销、塑造需求式营销。根据人们现在的需求寻求对策发明产品,是回应式营销,是不落人后的下策;根据人们未来需求寻求对策发明产品,是风险之下的创新;发明一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产品创造需求形成市场,是塑造需求式营销,推动了文明的格局。
此外,“高瞻远瞩公司”还具有使命感、敢于颠覆、敢于重塑的特征。与之相比,“对照公司”就显得多数而平庸了。这样一种复杂,却又准确、新颖的企业定位方式,发人深省。
激励机制的全面
作为一个前沿、实力雄厚的企业,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想必是浪费了很大一部分效率的。本书带来的另一大惊喜在于,关于如何激发企业内部的积极性和动力问题,作了很独特的解释。
首先,关于利润问题。金钱对于员工来说是最好的奖励机制,但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不会只追名逐利。我们把这样一种现象称作为务实的理想主义。如。默克公司在创立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同时展现崇高的理想和本身的实际利益。
“药品旨在治病救人。我们要始终不忘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
其次,本书提出了要有一个接近难以企及的目标。我们习惯把这样的现象称作好高骛远,或是心怀大志,但其实不论为何,对比之下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地位,是具有好多好处的。这是多数人都认同的。可贵之处在于,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一个“远大”目标的含义。如,不只是有一个目标会刺激进步,献身实现目标的程度也可以刺激进步。甚至进一步来讲,看似荒诞的目标却可以在心理学的角度让人产生笑傲、信心十足的信念,好比玩世不恭、嘲弄诸神,这样的感觉并非轻飘飘,却可以派生出敢作敢为的另一番行动力。
宗教信仰般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之前无论从纪录片或是道听途说,所见所闻获得的讯息都是,企业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员工进行一系列系统的说教甚至接近于洗脑的活动,让所谓在外人看来并不高尚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认知中。本书让我对这种企业教育有了新的认知:“不要去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教派,这是你最不应该做的事。重点其实是应该建立一个用具体的特定方法,热心保持核心理念的组织。”
从柔软、细微的地方入手,让氛围慢慢渗透融化,而不是宗教式的灌输,是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最好选择。毕竟大多数人以利益为先,而不会将商业化的口号奉为圭臬。
理念传达非刻意教条
本书的文风偏向专业化,可能初读的朋友会略感生涩。但相比于一些专业化说教类的品牌学书籍,本书读后的感觉是在潜移默化中,将作者的观点和对众多企业鞭辟入里的分析,如细雨润物般,默默地渗透到每一位读者的心底。
无论是文化建设、企业定位、操作管理,没有对实际处理十分明确的指向性,却一直有着对更高追求、更远目标、更大格局的执念和坚持。总结下来便是大约四条观点:
一、做造钟师,也就是做建筑师,不要做报时人。
二、拥护兼容并蓄的融合法。
三、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四、追求持续一贯的协调一致。
作者多用IBM、通用、迪士尼等大牌公司的案例一步步作阐述和分析,以一位观者、一位立志造福社会大众的形象出发,来考验企业社会行为的种种是否合乎逻辑、合乎规范,这在专精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编者中,是少见而可贵的。
在书的后两章,本书对企业的生存经做了升华和更深远的外延:要永不驻足,要有更宏远蓝图。一贯以较为中肯和绵柔的笔调来书写。十分喜欢作者的一个比喻:“我们觉得自己有点像《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她长时间寻找仙人之后,拉开帘幕,却发现仙人根本不是仙人,只是正常的人类。”聪慧、魅力、创造力,很多能力,难以衡量高低。只可能是他人头上的光环让我们觉得是如此高大,如此难以企及,而他们成功的来源可能只是一刹那想法的单纯。但是单纯不代表容易,复杂也未必来的有效。
不断地表达观点,却总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位聆听者的谦卑。
这可能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愿你为企业,为社会做的每一分努力都熠熠生辉。
——致敬为事业不断劳碌奔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