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接受的教育
回想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教育。老师只告诉我要记住,会做题,作对即可。可能我的老师们也没有意识到要教会学生怎么思辨,没有意识到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只希望我们能答对题。我想这是目前教育的普遍问题。记得有一次跟老师争辩某个论述题,我跟老师强调我观点的合理性,老师只是很无奈地说,答案没有这点,我不能给你分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标准。
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不想思考也不会思考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的教学和授课中,教师与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练习、轻方法;重预设、轻转变”的情况比较严重,使得学生综合能力比较欠缺,眼睛只盯着和题干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不能拓展思路,不会从多方位多角度阐述。
2.我的教师生涯前半生
对于我而言,遇见李华老师和林晓枫老师,加入福建教育学院李华政治德育名师工作室之前的教学经历,从2004年到2015年的12年,我把它归为教师生涯前半生。在教师生涯前半生,一直是一种埋头苦干“向前冲的状态”。
经历了福州阳光国际学校的实习期,让我感受到私立学校集团化企业化的管理,老师们的敬业奉献精神,私立学校高强度的节奏。想起初三C班的孩子们教我穿衣打扮的温馨情景,实习指导老师张老师手把手教我上的第一节多媒体公开课,两人一起吃泡面备课的情景,至今还倍感温暖。
经历了浙江温州树人中学的见习期,算是高薪吧(04年月工资4000左右)着实羡慕了不少福建体制内老师。因为浙江新课改所以当时上的是《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三个学科,记得当时一个人承包了初一初二两个年段六个班,还有晚自习和周末上课(当时是两周休息三天的模式),硬生生的把嗓子给喊坏了(刚毕业上课用喊),同时也奠定了扎实的教学基础。
回忆在树人的日子里,不得不提起“春夏秋冬”四个姑娘们快乐的单身生活,完全不亚于“欢乐颂”。美丽大方的潘姑娘是春天,热情似火的金子是夏天,成熟懂事的陶子是秋天,因为我的名字冰谐音,自然我是冬天了。还有我们的青春靓丽的小春姑娘。
还有要特别提到的许守添校长,当时他刚退休,时任宁德进修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被返聘到浙江树人中学当校长。他笑容可掬,为人低调,和蔼可亲,经常拿着一把椅子默默地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指导。他对我说的两个字“认真”,对我之后工作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