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也许,都没有无用功。
我从小物理成绩就不好。
初中的时候,理综物理满分是50分,我能考到35分就阿弥陀佛了。而其他课程比如数学、化学、生物我可以轻轻松松就能拿到年级前五的成绩,满分的时候也是有的。在物理的抽象概念里面,我始终搞不明白各种小车从斜坡滑下来的受力分析,不明白带电粒子在电场下的加速运动,更不明白屏蔽罩的电子分布……我强烈感觉到有一部分大脑区域好像没有被激活加以调用,我好像就是对牛弹琴的那头牛……这种情况到了高中也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即使我有时候靠“勤能补拙”的口号鼓舞自己,而美好的结果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智力因素强烈碾压非智力因素,靠勤貌似并不是解决办法。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参加安老师的心理学课程,她讲到了准备学习的理论,让我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症结在哪里。
故事是这样的。在日本,女性结婚以后一般都会辞去工作在家中安心相夫教子,有些人觉得生活太枯燥,就会参加一些培训班调剂一下平淡的日常。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叫铃木镇一,他刚好向日本家庭主妇开办了小提琴课程,妈妈们不仅可以自己学习音乐,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孩子们和妈妈们都在同一个教室,中间由一个玻璃门隔开,孩子们在玻璃门的一侧玩游戏,并且铃木请了专人照顾那些孩子,妈妈们在玻璃门的另一侧培训,这样妈妈们既能安心学小提琴,又能随时观察孩子的动态。
后来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位妈妈在家中练琴,她的孩子突然告诉她说:“妈妈,你这样练的不对,铃木老师是那样教的。”边说着,小家伙还示范了起来。他的妈妈当然不相信自己练错了,于是就去请教铃木先生,没想到他的回复证实了孩子的判断:孩子是对的,妈妈的确练错了。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何以知道妈妈是否练对的呢?铃木发现这个现象后,就大胆的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是经常随妈妈来上课但是在玻璃门一侧玩耍的孩子,一组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小提琴的孩子,他分别教导这两组孩子,并且观察他们的进度。结果显示,经常跟妈妈来上课但在一旁玩耍的孩子学起来比较顺利,进步也快;从来没有接触过小提琴的孩子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
通过这个有趣的现象,铃木提出了“铃木教育法”,并且认可了准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在本质上,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行为结果获得。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因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由于观察学习受观察主体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提出最引人注目的榜样,也不会使观察者产生完全相同的行为。如果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相匹配的反应,就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当其失败时给予帮助,成功是给予奖励。
正因为那些随妈妈一起去上课的孩子经常在玩耍中不断观察拉小提琴这种榜样行为,使他们不断加强这种刺激,并不断强化,再加上铃木先生指导他们去再现这种行为,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就更高。他们在玩耍中的这种无意识的观察和强化,就属于“准备学习”阶段,即非系统性学习。
这种非系统性的学习可以大大的促进系统的学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布娃娃的小孩子长大后更擅与人沟通,喜欢打电子游戏的孩子在游戏开发模块更有天赋,喜欢汽车、火车等各种玩具车模型的小朋友对摩擦力、加速度这些物理概念更容易理解了。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就可以获得这种“非系统性学习”。因为我小时候没接触过像爬树、赛车这种活动,自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要差很多,物理成绩也就一直不尽人意。
这种非系统性的学习,如果日后不断加强,那么在孩子成人以后就会变成他个人独有的“天赋”。
在一次线上分享会上,一位学霸女生分享了她表哥的故事。小时候,她外婆家有一个转椅,小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坐在上面转,一开始大家都很有兴趣转转椅,慢慢的就只有她的表哥还保留有这种热情,一转就是几百圈都不会晕。正是因为他在游戏中获得的特殊的平衡感,使得他顺利通过了飞行员的选拔。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你做的所有事情,也许,都没有无用功。说不定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一些能力,最开始就是从游戏中萌芽的。
我们在游戏中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欢乐那么简单。游戏类型的不同,强化的刺激类型不同,有的是逻辑思考方面,有的是感性认知方面,有的是想象力方面,有的是身体素质方面,不一而足~所以,侧重培养孩子沟通能力的家长,可以多陪她玩角色扮演游戏;魔方、象棋这些,又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启发呢?有没有后悔小时候没多玩几种游戏?(^ω^) 我还是赶紧给孩子买几辆玩具车是正经事,这是我从铃木教学法中受益最多的一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