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的间隔期到了,可以再次献血了。
现在献血有一些新的规定,除了要做一些检查,保证血液的质量之外,还规定每次献血最大量为400毫升,最小间隔为6个月,最大年龄为55岁,总献血量到达1200毫升后才能在以后免费用血以及惠及家人。
去年十一,在长安街游逛,步行到前门发现了这个献血点,当即就进行了一次献血。按照6个月的间隔规定,4月2号就可以再次献血了。前几周就想去,但是发现网点很少,并不方便,就一直拖到现在。
周日,在景山公园看完牡丹,时间尚早,又逢天高气爽,阳光明媚,风平浪静,“宜户外”。遛街的心极度膨胀。查地图,走到前门4公里,连遛弯带献血,一举两得,立马做了决定。
从景山的东门出来,沿着规定的路线行走,交通管制让你无没有什么选择,只能直行或左拐,直到允许右拐。
步行一次才对景山公园的位置更为清楚,就在故宫的北面,被故宫的护城河隔开。一路上,基本都是沿着故宫的外围绕。
走过的街道应该都是老街道。树木苍老、整齐,主干黑魆魆的,但新枝翠绿,生机勃勃。树种一样,都是洋槐,造型一致,4-5个主枝条在3米左右的高度散开,形成“树伞”,遮阳避雨。街道不宽,但车少人稀,干净,安静,似乎就是为散步设计的。
两边的建筑都被院墙遮掩着。透过偶尔开着的门,看到了里边是一条条胡同,狭窄,曲折,迂回,略宽的过道上摆着物件、垃圾,拥挤甚至脏乱。过道的两边应该都是四合院。看来。我们看到的院墙是被修整、粉饰过的,显得整洁、古朴,遮挡了历史的遗迹,真是的面貌。想想也是,如果任由里面的老胡同、四合院裸露出来,那该有多难看。
有些胡同、四合院应该是被买下来改成别的用途了。院墙里面是楼房,还挂着公司的铭牌。
渐渐地,街道两边的房屋都被改造成了旅游商店或是饭店,从故宫出来的游人从东华门一侧出来,汇合到了这个街道。
再往前走,居然到了地铁天安门东站。问了一下,若到前门,必须进天安门,过相关的安检,再从广场转过去。
别无选择,这是目前最便捷的路了。
好在时近正午,游人少了很多,安检很快。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采血点。这次注意了一下,是个采血方舱。
填表,量血压,然后进屋检测,略等片刻后,初检证明血液没问题,正式采血。
跟操作的小姑娘开玩笑,能不能多献点儿,四肢各挂一个采血袋,小姑娘说,不敢啊。她说话的深情、口气,让我想起了献血,记起了她,上次也是她操作的,模样、口音、语气,一模一样。
有个摄影师在拍照,我还以为是哪个单位的领导来献血需要宣传。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是血液中心的一项宣传活动,这两天给每个前来献血的人拍照,打成照片留作纪念。我和同伴一起来献血,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好题材。
摄影师一直在等。不知为什么,他没有在我们采血的时候抢下镜头,而是到了同伴结束时,他才照,估计是在等我和同伴合影的机会,还让护士小姑娘稍微等等,拍完照再拔针头,被别上一个主管一样的人说了一顿,到量就要停止,不能拖,否则就超过400毫升了。我说没关系,多点也没关系,被那个主管白了一眼。
一个小插曲,不影响什么。
走的时候拿照片,单人的还好,双人的我闭眼睛了,遗憾。照例,还有别的纪念品。果汁为主。
采血服务舒畅舒心,环境好,设备先进,一次性用品,安全放心,服务周到。有面包吃,有果汁喝,只是填表有点烦。
400毫升的量对于我和同伴来说没有任何感觉,感觉应该可以献的更多一些。但是不允许,应该是由科学依据的。
献血可以为自己或家人以后用血创造便利,还能刺激自身的造血机能,对身体有益,何乐而不为哪?
我来献血,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就是未雨绸缪,为将来免费用血打基础,其次就是锻炼造血机能。
这次小姑娘针没有扎好,留下了一片青紫。今天还可以看得到。
下次献血,又是十一了。这次如果通过,我就是献了800毫升了,还差400毫升。
走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如果持续献血,年龄最大可以延长到60岁。
希望我可以一直献下去。不为别的,只是期盼自己的身体健康,能献血是个标志。
我没那么高大上,我就是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