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诗歌单元,共有5篇课文,前三篇《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是经典课文,后两首《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是最新加入统编教材的诗歌。
这一单元的学习方式是“活动探究”,分三个活动任务:任务一是自主欣赏;任务二是自由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欣赏”?不用急,统编教材强调学法指导,在课本上就有非常清晰的学习策略。只需要教师细心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并一一落实。因而,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第一步,独立阅读第一单元每一首诗,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
第二步,结合注释、旁批和课本上给出的助读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深的感受。然后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这五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分别是什么?
2.每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通过哪些词语或那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3.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4.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在第二天的作业情况反馈中,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初读诗歌的感受,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感情基调”,还有的不知道何谓“意象”,因而,在欣赏诗歌之前,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梳理了“感受”“感情基调”“意象”这几个概念,补充了“意境”以及诗歌语言风格的知识。
一是关于描述感受的词语,无外乎有“高兴”“悲哀”“忧愁”“愤恨”“发怒”“惊恐”,具体可供描述的词语有许多,如:
〔高兴〕快活 开心 快乐 欢乐 喜悦 快慰 愉悦 愉快 畅快 大喜 狂喜 欣喜 喜洋洋 喜滋滋 兴冲冲 乐融融 乐陶陶 乐呵呵 乐悠悠 甜滋滋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欢呼雀跃 兴趣盎然 手舞足蹈 欢天喜地 称心如意心满意足 欢欣鼓舞 喜出望外 喜上眉梢 喜笑颜开 喜形于色 眉飞色舞乐不可支 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洋洋自得 满面春风 自得其乐
〔悲哀〕 悲伤 悲惨 悲戚 悲痛 悲切 悲叹 悲观 悲悯 哀叹 哀愁 哀怨 哀痛 哀思 哀鸣 怅然 凄切 痛苦 痛切 伤心 伤感 心如刀割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悲痛欲绝 欲哭无泪 乐极生悲 慷慨悲歌
〔忧愁〕 忧虑 忧伤 郁闷 愁苦 焦虑 顾虑重重 满腹疑虑 坐立不安 惴惴不安忧心忡忡 心事重重 心烦意乱 心乱如麻 心神不定 心急如焚 心急火燎五脏俱焚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满面愁容 双眉紧蹙
〔愤恨〕 愤然 愤懑 愤慨 愤恨 憎恶 怨恨 痛恨 仇恨 愤愤不平 疾恶如仇 深恶痛绝 令人发指 义愤填膺 切齿痛恨 深仇大恨 抱恨终身
〔发怒〕 恼怒 激怒 怒火中烧 恼羞成怒 火冒三丈 怒发冲冠 怒气冲天 拂袖而去 勃然大怒 大发雷霆 暴跳如雷 怒不可遏 怒形于色 面有愠色 满面怒容 怒目圆睁
〔惊恐〕 惊慌 惊骇 惊吓 害怕 惧怕 畏惧 恐慌 恐怖 心惊胆战 胆小怕事 畏首畏尾 提心吊胆 做贼心虚 心有余悸 惊慌失措 张皇失措 如坐针毡惊魂未定 惊恐未定 惊恐万状 战战兢兢 面如土色 失魂落魄 心惊肉跳胆颤心惊 不寒而栗 心胆俱裂 魂不附体
二是关于诗歌的“感情基调”。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感情基调:诗歌由感而发,诗歌的感情基调即写作诗歌的感情推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诗歌创作,奠定了全篇基调。其次,我们也要弄明白能够描述感情基调的词语: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 、激昂、消沉、深沉等。这是需要了解并牢记于心的。
三是关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这时,我让同学们翻开了课本16页,在《艾青诗选》的名著导读后,重点是在介绍“如何读诗”。书中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读诗方法指导: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理性美。对于“意象”,课本上有明确的表述:意象是诗中包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
也就是说,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瓢。”在这两句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象,“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
关于诗歌的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好,有了这么多关于欣赏诗歌的必备知识的补充,孩子们可以喊出:诗歌,想说爱你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