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晚明社会兴衰分析(7|8)

1.精华摘抄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这一事例如同演戏,在“亲耕”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扮演风雷云雨各神,并召集大兴、宛平两县的农民约二百人作为群众演员。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二人牵牛,耆老二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种农具,包括粪箕、净桶,作务农之状,又有优伶扮为村男村妇,高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龙,全部漆金。他左手执鞭,右手持犁,在两名耆老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三次,就完成了亲耕的任务。耕毕后,他安坐在帐幕下观看以户部尚书为首的各官如法炮制。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他的任务则是播种。播种覆土完毕,教坊司的优伶立即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劳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致五谷丰登。此时,百官就向他山呼万岁,致以热烈祝贺。”

“他既为皇帝,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人和他平等。在两位皇太后之外,他所需要尊敬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居正张先生,另一个是“大伴”冯保。这种观念,不消说是来自皇太后那里。张、冯两人结合在一起,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一点,自然也不是当时不满十岁的万历皇帝所能理解的。”

“从本朝创业之君开始,就形成了如下的一种观念,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需要有专门的皇室庄园的收入,以供宫廷开支之用。宫廷所需的物品,来自全国税收中划出来的一大部分实物,包括木材、金属等各种原料,也包括绸缎、瓷器等制成品。皇家的开支可以不受限制,官员们却只能在极度节俭的原则下生活,更不必说这些宦官宫女。所以,本朝的官员、宦官的法定薪给都十分微薄。”


2.思维导图

3. 阅读感受

作者以清晰的逻辑采用明暗两条线细致的剖析了晚明如何走向末路。在明线上,通过对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叙述,形式,采用人物概览的,细致入微演绎了晚明的社会生活。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之间的权力角逐和对立统一,展现了官僚体制下君臣矛盾的愈演愈烈,权力顶层的昏庸无能,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处处掣肘。海瑞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官,大家肯定都听过有关于他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全面的看到站在历史风口浪尖的海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对于民不聊生的百姓来说他是一股清流,对于昏庸腐败的同僚他是异端,可站在历史的高度,他也并非进步的存在,虽然他力主一改之前的陈腐之气,但无非只是在道德上要求,而不是在制度上求变。制度上的缺陷带来军事上的积弱。戚继光作为一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将领,为明朝的军事带来了许多创新之处,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裹挟下,没有人能跳脱出去。李贽作为晚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站在黄仁宇所讲“大历史观”的角度上,只能说是在当时的异端,而不能与启蒙思想相提并论,他只是指出了问题,他个人消极抵抗,而没有提出这个社会如何抵抗,这个制度如何改革。他想要跳出这个圈,他又需要这个圈给他带来一些支持。

在暗线上,晚明的风雨飘摇、行将就木与北方努尔哈赤的崛起、欧洲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出航形成对比,凸显了古老的制度在时代发展中的不断落后。

  《万历十五年》最让感受深刻的是作者用清晰冷静的笔法展现的历史流淌的感觉,让读者在不明言中深深明白在旧制度腐朽时不求变注定会灭忘的道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一个人不努力奋发,就会被别人甩在后头。同样,一个国家,举步不前,原地踏步,也会跟不上时代的...
    铃子阅读 929评论 0 1
  • 万历十五年 | 袁博 一本书读懂晚明的衰落,改革开放30年30本书榜首。 书名:《万历十五年》 作者: 黄仁宇 今...
    普朗克的驾驶员阅读 435评论 0 6
  • 《万历十五年》总共有七个章节,分别讲了万历年间的六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男一号万历皇帝朱翊钧、和稀泥大王申...
    20级李涛阅读 473评论 0 0
  • Chapter海瑞: 1. 洪武皇帝立法,主要着眼点在于保存一个农业社会的简朴风气。对于农村,设立“申明亭”和...
    Eptsten阅读 4,845评论 0 0
  •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
    白玉寒天阅读 357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