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想什么玩具,要吃冰激凌,要去游乐场,总会脱口而出,即便被大人拒绝了,大不了哭闹一翻,然后忘记,再有什么要求,再接着说。因为小孩子不在乎拒绝的后果,或者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拒绝会对她们造成什么伤害。(哈哈,因为小孩子小嘛)
大人就不一样了,大人往往“三思而后行”,最后变得思得多,行的少。越来越害怕被拒绝。而这种怕拒绝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群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正因为问题很棘手,所以蒋甲的那个“被拒100天”的视频在网易、腾讯播出来后,浏览量迅速窜升,他让人们看得过瘾,而蒋甲和拒绝人的种种表现也让人们谈论十足。所以,他根据“被拒100天”的实验汇集成的那本书《没有永远的拒绝,你只是暂时不被接受》,更带给人们极大的兴趣,也给了无限的希望!他告诉人们这样一个观点,别把拒绝当回事,他很可能是你人生的一次厉害的转折。就像蒋甲,由第一次乞讨100美元被拒开始,到现在成为知名度这么高的成功人士,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怕被拒绝。用他的实际行动论证了他的理论:拒绝是有价码的。拒绝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被拒绝者被拒绝的的次数足够多了,“不”最终会转化成“是”。
蒋甲达到了拒绝的最高层次,如果以修为论的话,那是上神的级别啦。为什么蒋甲被拒100天的实验吸引了全球的瞩目?而且他成功了!其实他做了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他尝试拒绝,他在拒绝中取得了成功。而我们大多数人是害怕拒绝的,更不敢去尝试。这说到底还是一个思维的问题,蒋甲改变了他的一下下思维,他的宇宙就万丈光芒。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不想改变思维呢?不能正视拒绝这件事呢。蒋甲也在书里分析给我们了:
自卑心理。如果我被拒绝了,我多没面呢,那不是给自己填烦恼吗?做为学生,这道题我真的不会,问老师,老师会不会怒我不好好听讲?问同学,会不会嘲笑我笨,还不给我讲?做为上班族,领导布置的任务,我没听清,又不敢再让领导说一遍。投简历给500强的大公司,别闹了,人家怎么会看上我,才不自找没趣呢?那么蒋甲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也有面子,但面对拒绝,也想逃跑,也会害羞。他第一天的拒绝实验成功了。他乞讨100美元,被保安成功的拒绝了。他是自已找“拒绝”,但他自己害怕的不行。他说,我不就是找拒绝疗法吗?我为什么害怕,甚至恐惧呢?而那个保安也没有说我,打我的意思,他一点也不凶。他在《没有永远的拒绝,你只是暂时不被接受》的书中总结第一天的拒绝实验时说:“我的恐惧对结果产生了消极影响。我决定明天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我的拒绝尝试,这一次我要多一点自信和沉着,看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害怕和恐惧。我一直在试图战胜的东西——我对拒绝的恐惧。我不是害怕说“不”,我是害怕人们的反应,尤其是他们的失望和愤怒。换句话说,我害怕他们因为我的拒绝而拒绝我。所以,我开始回头看我的视频,观察我接触的所有人,看他们是怎么提出拒绝的。我很快就发现,并不是所有拒绝都是一样的:有的拒绝好一些,有的拒绝差一些;有的人拒绝我时很刻薄、不屑,但有的人拒绝我时带着善意,让我虽然被拒,却仍然喜欢拒绝我的人。这些“好”的拒绝者我就该学习,所以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消化了他们的优点。
那么,我们怎么战胜恐惧呢?蒋甲也给出了有效的方法:把拒绝的对方看成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只这一点,让你从心理上战胜自卑,让你从根本上感受到一种平等关系。而这当然需要你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
当我害怕拒绝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掌握拒绝或同意的生杀大权之人当成对手,但是当我换了个视角,把他们当成合作者之后,我突然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举例说吧)我接触艾米冰淇淋店的店员时,没有任何消极情绪,而这种平和的心态让我可以保持积极,又不失尊重。向他请教眼前的问题,就是把他变成了合作伙伴,进而激励他开启客户服务模式,帮我达成目标,并且,和我从前的数次经历一样,结果比我原先请求的还要好。
另一方面,合作的对立面——争论,是吸引拒绝的磁铁。有件事用来论证这个观点最合适不过,那就是一个纪录片拍摄组从洛杉矶专程开车到奥斯汀来拍摄我拒绝之旅的事,他们得知我疯狂的拒绝尝试竟然能收到那么多“是”的回应之后很震惊。那时候,我自己也还搞不太懂,所以我同意跟他们一起进行一次拒绝尝试。
蒋甲做了一件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并没有想到会因此成功,但他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而他的书《没有永远的拒绝,你只是暂时不被接受》也成了人们追捧阅读的典范。有人说,蒋甲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的见识不是一般人能具体的,所以他能想到这样一个“被拒绝100天”的点子,但是我们从中也会得到很多启示,改变一下下你固有的思维,你的宇宙也会发光。
我也想直面拒绝,从现在开始,我要拿着这本书《没有永远的拒绝,你只是暂时不被接受》先去找楼上谈一谈,晚上不K歌到12点,能死吗?能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