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读《行为设计学》的第四天,这本书读下来给我什么感受呢。貌似看起来自己都能理解,但是启发自己的点不够多,对比《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少之又少。
但是为什么他人阅读却会生发出很多不一样的启发以及感受呢?比如这边书讲到理解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就可以试着去穿插旧知识去理解,我当时只是把它当一个新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而其他小伙伴呢?他会想到刘润老师看书收获一个新知时,会结合他看过的相关的20多本书/看到的一些微信文章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来进行穿插理解,然后进行加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新知。而这就符合了《好好学习》这本书中“临界知识”: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系统,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改变与变化。
看到同样是共读一本书,其他小伙伴收获的知识往往会比你多的多这一现象。我在思考这是为什么?细思极恐之下,我发现其他小伙伴已经读了上百本书,拥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我只看了几十本书,这差距足以显现出来,那我看了不能很好理解、不能很好消化那不是正常的吗?这就好比我们熟知的张萌萌姐,她之所以能做到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三百多本书,不都是建立在她已经读了上千本书的庞大基础体系上吗?
当看到我们别人的“光鲜亮丽”时会生发出羡慕,却往往忽略了他背后做出的努力以及不断积累、不断沉淀。
在看《行为设计学》这本书时,我对“知识越多,缺口越多”这句话深有感触。
因为我们在不读书、不进行输入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到底认知多少产生过分自信。而随着信息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我们反而更可能专注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就好比读书,当我们读的书越多时,我们就会越发现自己的渺小,越发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缺口,需要补的东西也越多!而此刻我们就会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去吸水,奋起直追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以前认为共读只是一个读书的监督机制,但是当你深入去探索的时候,你就会在与人交流时碰撞出“火花”,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直追!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