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看完了小说《移民》。掩卷沉思,心情久久难以释怀。
原本以为移民国外的,要不是各大名校的优秀学生,要不就是家庭优越,在国外应该是如鱼得水,过着体面而优越的生活。国外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应该是活的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可是看完这本书才知道移民国外远不是这么回事。
主人公鲁岩和苏小越初到枫叶之国加拿大的多伦多,人生地不熟,住地下室,花着人民币兑换的加元,屡屡找工作屡屡碰壁,沦为在食品厂打工,在餐馆洗盘子,给快餐店送外卖,十年不敢买新衣服,上超市买打折食品,一日三餐在家做饭,不敢在外面吃......凡此种种,让人叹息连连,这不是高智商的高材生应有的生活啊!即便男主人找到一份专业工作,也因经济危机而失业。可是房贷和生活还得继续,他们用省吃俭用的4万加元搞投资结果被骗。
这些让人感到分外窒息和心痛。究竟他们赴加的初衷是什么?许是鲁岩在单位离核心太远,升正高实在无望。他说,上正高的是三类人:一是领导自己,二是领导的走卒和心腹,三是能力超群足以让领导不能忽视的精英。而他自己看看什么都不是,只好远走加国。我想主人公应该还是有一些人脉的,尽管书中说除了一个在网上认识的接机人之外,在多伦多举目无亲。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跑出国了。
鲁岩具有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在经历反复的打工之后,终于在当地华人报纸找到事做,然而因不愿迎合编辑组长而屡受非难,被推迟见习期。相应的薪金待遇也就不能增加。心高气傲的他一气之下掉头离去。虽然感觉爽了,可是又失业了。于是苏小越不停的埋怨。人啊人,一旦被一日三餐所奴役就变得庸俗无比,如苏小越这样的知性美女也会喋喋不休,变成泼妇,可悲!
后历尽波折终于在另一家华人报社立足,承担记者编辑摄像等等活计。工作相对稳定了,他们就产生接父母探亲的想法。然而未等进入实际操作,苏小越的妈妈就已经离世,无尽的悲伤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又煎熬了两人一阵子。原本以为会衣着光鲜的回家探亲,却是这样的结局。可叹!
鲁岩又经过若干波折最终进入《多伦多邮报》,可也不长久,随着席卷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失业。再叹!
浮沉十余年之后,机缘垂青他了,只不过以一种悲伤的形式:一直喜欢他的丁雪梅遭遇失子之痛而离开,将一个酒吧无偿转让给他。这样他们才算真正在多伦多立足。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他们的女儿鲁真真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奠定了生存基础。为了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下一代,他们付出的代价可谓惨痛。三叹!
书中还有几个人物让人扼腕叹息。周旺家,一个名校高材生,因为无法忘记初恋爱人远遁他乡,却辗转社会底层为生计奔忙。然而还是遇人不淑,回国探亲遇一物质女,只因貌似初恋而匆忙结婚带来加国,因真实境遇呈现该女子渐生异心。他长途奔袭开卡车往美国运输货物的途中,接到该女子离婚电话,心慌意乱导致发生惨烈车祸,可怜魂断国外。虽获得巨额保险却被这一负心女子以第一继承人身份全部拿走。身在国内贫病交加的母亲和姐姐分毫不见反而陷入无尽悲痛。让人无法释怀好人终不得好报啊!而坏人总可以肆意张狂。
还有那个鲁岩初到多伦多唯一的熟人秦志海,可谓人中龙凤,境遇却最让人叹息。考了美国和加国两个博士学位,在加国为了生存进入博士后深造学习,在专业领域可谓凤毛麟角、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却始终找不到适合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延期博士后申请遭拒和突遇国内父亲患病急等救命钱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坠楼离世。留下一双儿女和无尽的悲哀。为什么不在适合的时候归国?回国之后肯定是该领域最杰出的人才,享受最好的生活质量,从事最喜欢的专业研究,何乐而不为?终究只是面子问题,做不到衣锦还乡就不愿或不能回,最终把身魂留在异国他乡。
还有让人不能释怀的是,多个优秀的留学人才有为了生计充当妓女的,有因高负荷打工累死的,有因公殉职的,有因打工环境恶劣被砸死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精英就这样悄然泯灭。
出国到底为了什么,为了逞一时之气?为了逃避工作的失意?还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那些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打工经历,那些公然存在的种族歧视,那些显而易见的文化差异,那些疲于奔命、为一日三餐而不得消闲的移民生活,真的就那么富有魅力吗?
当然也有在国外功成名就生活安逸的人。如一个IT行业的精英。然这样专业对口、运气超好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
留学国外或者移民生活,到底不过如此。算是一个见识吧。为人父母者,在送儿出国之际多想想、多问问、多看看,国外的月亮真的就比国内圆吗?
我的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高知群体和优秀人才求贤若渴,视若珍宝。在这个互联网加和自媒体时代,大把的就业创业机会就在身边,科研攻关、民生经济、对外交流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和精英。希望《移民》的人生惨剧不要或少在现实生活里上演。